72年光影耕耘,他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银幕英雄”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2更新:2025-09-02 11:37:2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国家一级演员、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著名导演兼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于洋同志,于2025年3月1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侦查员成长为银幕上的“特工英雄”,从新中国首部电影《桥》中塑造的钢铁工人形象到《英雄虎胆》里展现智勇双全的侦察科长角色,于洋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人民演员”的艺术追求,以信仰为基石、以艺术为载体,铸就了一座跨越时代的艺术丰 monument。

两年后,于洋加入新中国首座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参演了首部故事短片《留下他打老蒋吧》,正式开启了其电影表演生涯。

1948年,于洋受邀出演新中国首部故事长片《桥》。

为精准塑造影片中青年炼钢工人吴一竹的角色,他主动入驻哈尔滨 railway 车辆厂进行生活体验,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通过亲身实践展现工人群体在时代变革中的觉醒历程。该影片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开创了中国电影史先河,首次将工人阶级以核心叙事视角呈现在银幕之上。

自此,于洋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建立起深厚渊源,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参演了五十多部影视作品,更执导了多部经典电影,为中国银幕贡献了诸多不朽之作。若将《桥》视为其艺术旅程的开端,那么1958年由严寄洲执导的《英雄虎胆》则标志着他成为观众心中极具代表性的演员。在该片中,他巧妙诠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既扮演忠诚勇敢的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又饰演伪装成匪军的副司令,这种双重身份的演绎成为影片亮点。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谍战片,《英雄虎胆》以精湛的叙事手法和严谨的剧情设计,讲述了侦察科长曾泰深入十万大山匪巢,与狡猾的匪首李汉光夫妇展开智勇较量的传奇故事。

于洋生前曾表示,《英雄虎胆》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专注的演绎,为此耗费整整一年时间,期间每日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入创作。

影片中有一场关键审讯场景,于洋饰演的曾泰需要直面被俘战友耿浩(张勇手饰)。导演严寄洲回忆称,拍摄过程中于洋因过度紧张导致手抖无法点烟,这种真实细腻的表演状态源于其在战场上的生死经历带来的深刻创伤。

那场与王晓棠共同演绎的伦巴舞,最终成为中国影视史上的标志性片段:两位演员临阵磨枪、即兴创作,不仅突破了传统电影舞蹈的表达边界,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带动了全民模仿浪潮。

于洋在饰演匪军副司令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表演功力,他特别强调要通过精准的细节把握让角色栩栩如生。在谈及这一角色扮演时,他表示:"唯有彻底贴近角色,才能赢得敌人信任,顺利完成任务。"而在诠释曾泰这一人物时,于洋则追求更高的融合度,他要求自己完全进入角色状态,"当真正开始表演时,我必须让自己成为曾泰,这种角色认同感是演绎好人物的关键,缺乏它就无法呈现角色的深度。"

身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坚定践行者,于洋始终秉持"艺术源于生命体验"的核心理念。在拍摄《水上春秋》期间,他坚持完成每日一千米的游泳训练;为呈现《火红的年代》中高温熔炉场景,曾冒着危险在千度钢炉旁添砖。他常说:"观众的眼睛永远雪亮,任何虚假之处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在转型成为导演之后,于洋在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饰演一位因特殊身份被误认为嫌疑人而遭拘押的老公安侦察员刘杰。该角色最终突破困境主动追查真凶,展现出坚韧的警察精神。拍摄过程中,于洋坚持不用替身,带伤完成长达18小时的高强度拍摄任务。由王立平作词作曲的同名主题曲《驼铃》将影片中刘杰戴着手铐、双手举起告别的经典结局铭刻在中国电影史的丰碑之上。

表演艺术家于洋毕生践行着“人民演员”的宗旨与担当,正如中影集团在讣文中所强调,“他每部作品皆如镌刻时代印记的情书,深情地诉说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挚爱。”3月11日12:05,电影频道将播出经典作品《英雄虎胆》,与观众共同缅怀这位艺术巨匠的精神遗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