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上半年:当爆款不再全民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08更新:2025-09-01 23:04:57

《以法之名》凭借热度值数据“压哨”破万,为国剧上半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阶段性句号。爆款的涌现既是平台内容热度的晴雨表,也是行业趋势的风向标,不仅彰显了各平台的运营实力,更折射出上半年剧集市场的整体热度与演变方向。自各大平台引入热度值体系后,对"爆款"的定义逐渐由平台主导。毒眸梳理上半年平台认证的十部爆款剧集发现,这些作品普遍遵循平台擅长的题材方向,使爆款的产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然而,这种规律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预制感"的加剧。

2024年上半年十部热门剧集的市场表现显示,相较于近年来,优质作品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最高豆瓣评分仅为8.3分,创下了近五年最低纪录;商业层面虽维持全网广告投放规模,但尚未突破历史峰值。更显著的是,单日正片播放量突破十亿人次的剧集仅有一部,而类型分布则呈现高度集中态势。上述现象的背后,本质反映出一个关键趋势——爆款的普及性已出现弱化迹象。

然而,观众的参与热情并未完全消退,谷子经济、线下演出等新兴领域正通过多元形式激发全民参与热潮。与去年主要面临短剧市场份额挤压的单一竞争格局不同,今年的市场竞争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态。从业内品牌广告投放规模缩减到开机项目的数量控制,每一个行业动作都在拷问剧集市场的未来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精品剧仅4部,相较2023年25部、2022年17部、2021年11部、2020年15部的产量大幅下滑。而被认定为“及格线”的7分剧也持续减少,从2024年的31部降至2023年的34部,2022年的41部更是显示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尽管整体内容供给量在缩减,但行业正朝着“提质减量”的方向转型,目前来看,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提升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5年上半年豆瓣8分以上的剧集名单(数据来源:豆瓣)与此同时,豆瓣评分人数的快速增长正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高分剧的说服力。以9.4分的《漫长的季节》为例,其评分人数达到110.6万,而9.3分的《觉醒年代》则拥有53.7万评分者,这两部现象级作品完美诠释了口碑与评分人数的正向关联,观众数量攀升并未影响其质量评价。相较之下,当前豆瓣评分最高的《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仅有10万评分,而评分人数最多的《藏海传》虽达48.6万,但评分仅为7.1分,呈现口碑与热度显著背离的现象。从播放量维度观察,爆款剧集同样面临数据疲软困境。据灯塔数据显示,《藏海传》单集平均播放量为6333.4万,远低于去年《墨雨云间》的8060.3万;在当日正片播放峰值方面,《折腰》达到5819.4万,而《庆余年第二季》则突破1.55亿,差距接近三倍。需要指出的是,单一维度的数据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剧集的综合价值,但核心数据的持续下滑,已对作品的文化影响力、IP衍生开发等多维度产生实质性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部分爆款剧集影响力下滑与舆论危机密切相关。《漂白》开播初期便创下迷雾剧场单日最高播放量纪录,第六日突破万集大关,但因营销策略调整及涉嫌抄袭争议引发观众反感,导致口碑迅速回落至5.3分。类似地,《长安的骊歌》亦因"那尔那茜事件"持续发酵,加剧负面舆论,最终仅获得6.8分的观众评分。内容质量不足的剧集愈发容易受到舆论冲击,这种现象促使行业在内容生产与运营维护上采取更谨慎的态度,也在无形中压缩了创作空间。

题材类型分布格局成为观察市场动向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24年22部爆款剧集中,古装剧占比达13部,较2023年的11部及2022年的8部显著提升。古装剧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源于制作层面的稳定性与工业化体系的成熟。该类型既能规避现实敏感话题,仙侠题材更可突破历史框架进行创新,同时具备成熟的生产流程——美术设计、特效制作等专业团队经验丰富,产业链配套完善,从而保障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雁回时》剧照(图源:豆瓣)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流量思维依旧主导着古装剧中制作方向。古装造型更易展现流量明星的外观优势,叠加网文平台充沛的IP资源,促使"顶流明星 IP"的商业化模式持续被复制应用。类型格局的局限性使创作者陷入固有创作模式,进而导致观众对单一题材的审美倦怠。过度倚重古装题材可能导致内容在既定轨道上展开"内卷式创新",却暗含涸泽而渔的隐患。今年上半年的爆款作品中,仅奇幻剧《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维持了口碑的稳定性,这印证了观众对多元化类型的需求。古偶题材之后,现偶剧成为新的焦点。此前,毒眸曾深入探讨过现偶剧的困境,其固守落后的流量运营模式已被观众摒弃,流量红利已然步入尾声。

《难哄》剧照(图源:豆瓣)过度依赖单一类型虽可短期获利,但资源虹吸效应与创新动力板结等问题,正对剧集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根本性威胁。从类型赛道布局来看,喜剧、传记、历史、奇幻等题材仍存在着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空间。通常被视为创新试验田的腰部剧集,当前却未能实现有效的破局革新,反而加剧了制作成本负担。云合评级位列A 及以下的剧作,如《吃饭跑步和恋爱》《怎敌她千娇百媚》《开画!少女漫》等,普遍存在裸播开场的现象,广告位稀少且商业转化率低迷。因此,在扶持腰部内容探索创新的同时,亟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摒弃冗余环节来提升整体效率,这已成为剧集市场突破发展的关键路径。在腾讯影视年度发布会上,腾讯在线视频联席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王娟指出,平台主动砍掉的主要是B级剧与低效A级剧,而重点加码头部精品剧的生产。从行业视角观察,头部爆款作品不仅承担着试错探路的角色,更通过现象级传播为细分赛道打开突破口。《隐秘的角落》的成功彻底激活悬疑短剧市场,《人世间》的推出则为年代剧注入新活力,正是头部效应的引领作用,才能形成市场热度的共振效应,吸引观众与品牌双向奔赴。

在影视市场中,爆款类型难以被单一维度定义,观众的审美偏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然而,对宏大时代背景与平凡人物命运的深度刻画,始终是引发广泛共鸣的核心要素。2025年《无尽的尽头》《以法之名》等剧集之所以获得极高讨论度,正源于这种对现实与人性的双重关注。无论类型如何演变,唯有紧扣时代脉搏、扎根人性本质的创作,才能赋予剧集持久的生命力。

《狂飙》曾以67.9%的市占率成为现象级作品,带动整个市场热度攀升。但这种超级剧集的狂欢逐渐褪色,近两年文娱产品竞争加剧,观众注意力被持续争夺。同时,高昂的制作成本也令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据爱奇艺CEO龚宇在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上披露,视频平台虽整体盈利,但盈利状况堪忧——100部电视剧中仅有30%-40%实现盈利,超过50%处于亏损状态。

行业困境实质上体现为多重结构性错位: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存在认知鸿沟,剧集产品与其他内容形式的竞争失衡,内容表达与营销策略的脱节。这些错位的叠加使行业面临集体焦虑。在寻求破局之道的过程中,云包场这一源自电影行业的轻量化宣发模式,正以创新形式在剧集领域重新崛起。

云包场现象逐渐显现其背后的行业问题,这一行为通常由粉丝、主创或品牌方自主购买会员权益,赠送给达成特定观影时长的观众。然而,原本旨在提升观众体验的举措,如今却演变为维持热度的手段。根据豆瓣小组“收视率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云包场投入金额最高的剧集名单中,不乏热门作品的身影,例如《藏海传》《折腰》《大奉打更人》《临江仙》。其中,《藏海传》的云包场投入高达1307.1万元,成为首部突破百万级投入的云包场剧集,主要由粉丝承担;而《长安的荔枝》以739.3万元的投入位列第二,主创团队的贡献较为显著。无论是源于片方的补偿机制,还是粉丝为获取数据支持的又一尝试,云包场成本的不断攀升正在悄然改变行业生产逻辑。对于制作方而言,云包场在制作预算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促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强大粉丝基础的演员,从而再次强化流量至上的思维模式。对观众来说,原本逐步建立的内容付费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被弱化,平台有限的会员收入或将因此进一步缩减。更值得关注的是,云包场正在削弱爆款作品的公信力,一个行业准则的标杆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虚假的热潮无法为市场带来真正的活力。

截止6.22剧集云包场数据统计(图源:豆瓣收视率统计小组@徐伦)显示,爆款的诞生并不仅仅意味着作品本身的成功,更是行业发展的重大信号。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从业者更应坚守长剧的核心价值,避免在焦虑中陷入盲目应对。通过切实推进降本增效与提质减量政策,在内容创作上深耕细作、制作环节追求卓越,方能缓解行业焦虑,将原本偶然出现的爆款趋势转化为可预见的市场成果。唯有回归内容本质,才能诞生既能满足观众期待、亦能重塑市场信心的"必要爆款"。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