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主体多元扩张、商业模式多维重构,微短剧的主流化进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76更新:2025-09-02 05:35:54

近年来,微短剧迅速崛起为视听内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生产、资本支持以及用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下,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介入微短剧的创作、分发、传播及商业化进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已逐步构建起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微短剧在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方面持续提升。在多元化主体的推动下,微短剧不断寻求内容价值的创新与深化。现实探索方面,微短剧内容制作方的多元化布局日益显著。《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据行业预测,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5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90%。微短剧的高速扩张与内容制作方的多元化发展密不可分。从行业主体构成来看,原生短剧公司、MCN机构转型的制作方、网络文学平台衍生的制播主体等相继涌现,形成了涵盖发行、制作、投放的完整生态闭环。同时,传统影视公司及知名导演、编剧等专业人士也加速转型参与微短剧创作,长视频与短视频平台持续投入资源扶持精品内容生产,主流媒体则从2024年起加快布局微短剧领域。在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下,微短剧新型生态体系快速成型并持续演进。

近年来,网络文学平台在微短剧产业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依托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这些平台不仅通过版权合作、股权投资或直接主导制作等方式深度介入微短剧内容生产,更借助自主研发的应用程序,将业务拓展至发行、宣发等下游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与微短剧市场同步发展,并经历了从初期无序竞争到如今有序化、规模 化运作的演变。当前主要由两类主体构成:一是专注于微短剧开发的垂直型公司,二是从短视频领域和MCN机构转型而来的专业制作团队。值得注意的是,除北京、上海等传统影视中心外,西安、杭州、长沙、郑州等城市也逐渐崛起为微短剧制作的重要枢纽,展现出区域产业集群的雏形。以杭州原上慕光公司为例,其深耕女频题材,迅速跃升为该细分市场的领军团队之一;而长沙本土的于今无量公司则在半年内推出13部播放量破千万的爆款作品,印证了新兴制作主体的强劲发展势头。

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制作团队与MCN机构的转型已成为推动微短剧市场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些机构在转型前已积累大量剧情类短视频账号及网红资源,具备成熟的内容传播与运营体系。虽然传统影视摄制经验相对薄弱,但其在用户情绪洞察、社会热点解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打造符合平台调性的剧情框架,并借助网红影响力实现内容裂变传播。以十月初五影视旗下的短剧品牌听花岛为例,凭借精准的选题策划能力,其2024年国庆推出的主旋律微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融合穿越与革命战争元素,不仅登顶抖音短剧榜单,更成为全民热议的视听文化现象,彰显了MCN机构在内容创新与市场转化上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多位知名导演陆续加入微短剧创作行列。香港导演王晶将其经典作品《与龙共舞》改编为微短剧《亿万傻王子》。周星驰不仅将电影代表作《大话西游》转化为微短剧形式,更与抖音平台合作发起“九五二七剧场”,其创作的《金猪玉叶》系列播放量已突破4亿次。此外,大量网络大电影创作者也开始转向微短剧市场。由于微短剧与网络大电影在拍摄手法及叙事结构上存在共通性,原创作者能够较快适应这一新兴领域,实现内容形式的转型。

在平台布局方面,长短视频平台均加大了对微短剧的投入。微短剧最早兴起于长视频平台,但受限于早期技术条件及用户接受度,未能形成广泛影响与持续热度。近年来,伴随用户碎片化媒介体验需求的提升,微 short剧通过信息碎片中提炼情感共鸣符号,有效补充短视频平台内容短板,争夺日活用户。快手较早布局该领域,通过建立专属制作团队和规划固定播出档期实现发展;抖音依托庞大用户基数与高效运营体系,联合行业头部影视公司推出系列计划,提供资金与流量支持,重点扶持题材创新、制作精良的微短剧项目。

以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为代表的头部长视频平台正致力于深入挖掘微短剧的多元价值,积极拓展其在内容深度与形式创新方面的潜力。爱奇艺通过区分横屏与竖屏微短剧的运营模式,设立专项剧场并推动综艺IP衍生短剧开发;腾讯视频先后推出“火星计划”和“十分剧场”,并在2024年聚焦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围绕“烟火气、少年气、新鲜气”三大主题方向进行内容布局;芒果TV自2019年启动“大芒计划”持续孵化精品微短剧,于2024年创新推出“微短剧 乡村振兴”模式,打造了《村EO又美又飒》《霸道村总爱上我》《重生之我在村里当顶流》等乡村题材作品。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6月,喜马拉雅联合芒果TV、达盛传媒推出短剧《传闻中的陆神医》,实现了音频与视频平台的跨媒介同步播放。

地方广电媒体正积极围绕社会现实议题开展微短剧创作,并设立专门的制作机构。以浙江卫视携手抖音平台及西影传媒联合打造的现实题材微短剧《南辕北辙的我们》为例,其在浙江卫视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此外,广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也相继推出微短剧创作计划。为进一步拓展微短剧的创作路径,广电媒体开始探索与综艺节目的深度融合,如2024年10月东方卫视推出的《开播!短剧 season》便以"微短剧 综艺"形式呈现真人秀内容。在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的同时,传统广电机构还需根据微短剧的创作特性,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调整,以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效益的平衡,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这一进程正引发内容、渠道与商业模式的多维变革,微短剧的制作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的制作主体为内容生态、传播形式及消费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微短剧的题材日益向主流领域拓展,尤其体现在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上。例如,由电影《雄狮少年》衍生的微短剧《超越吧!阿娟》融合人物成长轨迹与传统舞狮技艺;《小圆满》聚焦女性在生活中的现实困境;《司法所的故事》以基层司法人员调解民事矛盾为主线,展现多元人生图景;《逃出大英博物馆》则通过拟人化叙事引发观众对文物保育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力层面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优质内容对文旅融合的推动效应也日益凸显,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专项计划,随后多地平台相继推出扶持政策。该计划代表作《你的岛屿已抵达》成功带动湖南常德桃花源的旅游热潮,除文旅产业外,主流制作机构亦开始探索"短剧 乡村""短剧 体育""短剧 城市品牌"等创新领域。

在叙事模式层面,微短剧呈现出多元化与互动化发展趋势。其虽延续"爽文"叙事传统,但随着多元主体参与,已形成更具融合性的表达体系。竖屏与横屏叙事探索成为重要方向:竖屏作品突破单纯依赖快节奏剪辑和低俗化内容的传统局限,通过创新拍摄技法融合光影语言与微表情刻画提升观赏价值;横屏制作则更贴近传统长剧的创作规范,侧重"体验式"和"沉浸式"的观感营造。此类作品时长普遍突破15分钟,且在开篇即构建多重冲突,如《古相思曲》《招惹》《虚颜》等剧集均在初始段落植入穿越、复仇、换脸等强情节设定,凭借密集的戏剧张力维持观众黏性。互动模式创新方面,腾讯视频推出的《摩玉玄奇2》在常规版本之外开发互动版本,赋予观众对剧情走向的选择权,实现"双向接受"的新型观看体验。

在技术发展层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数字平台正加快引入前沿科技,积极探索微短剧制作与传播的新模式。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其一,借助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突破内容创作的原有局限,例如抖音推出的科幻题材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以及快手打造的奇幻类作品《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均通过算法生成实现创意表达。其二,运用AI技术优化视听呈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微短剧《中国神话》便整合了AI生成的视觉素材、音乐配乐及智能配音系统,结合虚拟场景构建技术有效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技术在内容生产环节展现出强大能力,但在人物面部表情的自然呈现、动作交互的精准还原以及多场景衔接的连贯性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微短剧领域的深度应用。

近年来,微短剧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步构建了跨媒介传播体系,形成了覆盖多触点、多平台的网络化传播格局。这一趋势得益于多元生产主体的积极推动。首先,微短剧的传播已突破单一平台限制,通过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协同互动,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播网络。主流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优酷等相继设立微短剧专属栏目,而短视频平台则借助评论、转发等社交功能实现内容裂变传播。同时,精准的市场投放策略成为关键,头部制作机构如点众科技通过腾讯广告、巨量引擎等渠道实施付费推广,有效扩大内容影响力。

传统广电媒体的参与为微短剧开拓大屏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在大屏传播领域,OTT、IPTV和DVB等渠道已构成重要传播矩阵。早期,爱奇艺、优酷等平台已布局大屏市场,成为微短剧登陆电视终端的先行者。2023年《欢喜一家人》在湖南、江苏等16个省市IPTV平台播出,标志着微短剧正式进入网络电视体系。同年12月,湖南卫视推出的《风月变》成为首部上星播出的网络微短剧,随后浙江卫视、重庆卫视等主流电视台陆续引入该类型内容。其中《南辕北辙的我们》实现竖屏微短剧上星播出,彰显出微短剧正在向传统广电主流传播阵地渗透的趋势。

拓展海外市场与深化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近年来,国内内容制作方、娱乐公司、影视机构及流媒体平台加速布局海外业务,推动微短剧实现全球化输出。此类内容不仅拓展了中国数字娱乐的产业边界,更成为跨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在亚洲市场,微短剧主要通过翻译制作进行传播;而在欧美、中东等区域,则侧重采用本土化改造策略,例如植入"狼人杀"、"吸血鬼"等西方文化符号以增强受众共鸣。中文在线旗下的Reelshort平台则以北美市场为核心,系统推进微短剧的本土化适配进程。

该平台在剧本创作、演员遴选及场景构建等环节,高度重视与本土观众的审美偏好及文化需求的匹配。为拓展海外市场,部分短剧制作公司引入国际团队协作模式,如《天涯小惹娘》与新加坡制作团队合作,成功融合东南亚文化元素。这种策略不仅有效控制了制作成本,更深化了本地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市场中获得良好反响。

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成为短剧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平台方通过优化分账机制,重点改革作品定价策略、评价体系和结算周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灵活的收益模式。短视频平台借助精细化的用户分层系统,强化了平台与创作者的双向互动,提升了用户活跃度与粘性,进而推动短剧内容的定制化生产。

小程序短剧的兴起构建了‘投流—转化—再投流’的闭环体系。内容授权后,分销商通过二次创作交由代理商投放,形成用户付费观看的转化路径。以《替身》《无双》为例,此类短剧通过小程序实现了可观的付费转化率,验证了该模式的商业潜力。同时,网络视听平台采用集采模式,依托会员制度构建盈利体系,通过精准会员运营促进专属内容生产,放大长尾内容传播效应,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用户—平台—会员’生态循环。

然而,观众对会员制付费模式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同时对“小额多次”收费方式也存在明显抵触情绪。在此背景下,各平台纷纷尝试推出免费观看策略。以红果短剧APP为例,其率先取消会员付费,转向全免费模式,通过海量内容吸引用户,而用户规模与内容消费时长的提升则为平台带来了稳定的广告收入增长。

在传统付费模式之外,广告营销已成为微短剧核心的变现渠道。平台通过广告植入、剧情品牌联动、IP授权等多元化手段实现商业化,其中品牌营销正逐步成为关键发展方向。除常规产品广告外,电商带货、跨界联名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2024年,微短剧品牌合作的活跃度显著提升,尤其在美妆、电商、家电、饮料等领域的联动频繁。品牌方通过定制化内容将产品卖点深度融入剧情,推动了品牌与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美团、韩束、珀莱雅等企业通过与微短剧的跨界合作,实现了产品销量与品牌曝光的双重突破。

微短剧主流化探索具有多重战略意义。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对行业的规范引导,该类型内容逐渐融入文化产业格局,呈现出精品化、多元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演进不仅在内容创作与传播领域展现活力,更在产业生态、跨界合作及国际传播层面产生深远影响。行业探索始终围绕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用户偏好展开,共同推动微短剧向主流化迈进。

精品化路径:围绕社会现实与价值引领展开内容创作。面对市场中泛滥的低质同质作品,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题材多样性与内容深度的需求日益提升。为此,微短剧创作转向现实题材深耕,通过讲述具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故事实现内容升级。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推动了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兼具文化厚度与现代审美的创新作品。

为进一步提升微(short)剧创作水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5月正式成立,并同步启动"金帧计划",重点培育顶尖创作团队、扶持优质内容项目。各地政府同步推出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积极引导优质微短剧制作机构与创作者。与此同时,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作品在内容规范与制作标准方面实现双重提升。

在多元化发展格局下,微(short)剧正通过多维度创新探索突破路径。技术革新层面,依托VR、XR等前沿科技,推动作品向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式传播转型。以《柒两人生》为例,该作品通过融合VR、XR等前沿科技,创新性运用虚拟制片及AI技术,显著提升制作效率并实现特效领域的突破。传播体系方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各地将微短剧作为文化赋能与经济发展的新载体,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与场景资源,探索内容创作与商业价值的协同模式。

微短剧的国际化布局正加速展开。未来,伴随内容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制作成本的有效控制,其在全球市场的潜力日益凸显。在盈利模式上,微短剧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延伸,包括平台会员订阅、品牌广告植入、观众打赏机制及粉丝经济体系,这些模式不仅为创作提供充足资金,更促使创作者从单纯追求流量转向重视作品质量。(三)融合化发展:跨界合作驱动行业升级 微短剧正突破单一娱乐形态,拓展至多个产业领域,释放出多元价值。如“微短剧 文旅”“微短剧 非遗”“微短剧 乡村振兴”等项目,通过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同时,与电商、政务等领域的深度结合,为各行业协同发展提供创新动能。在产业链建设中,各地积极构建微短剧数字内容产业园,联动景区与博物馆实现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开发。部分地方政府还联合高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产业生态。此外,IP开发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经典影视剧与热门游戏改编的微短剧在年轻群体中形成强烈共鸣。通过衍生产品(如文化创意商品、授权手办)及配套节目开发,实现内容价值的多维度输出。总体来看,微短剧的主流化演进呈现出精品化创作、多元化传播和融合化发展的三大趋势。虽然当前行业触角持续扩大,但作品质量不一的问题仍需解决。为深化“优质内容 技术创新 价值引领”的发展路径,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多项指导政策,如规范“霸道总裁”等敏感题材,倡导塑造积极正向的中老年角色形象,以确保作品契合主流价值观。展望未来,微短剧需在内容创作上深耕社会现实题材,借助技术手段提升制作水平,探索多元传播渠道和盈利模式,以精准满足受众需求并拓展市场空间。唯有实现内容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突破,才能推动微短剧在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达成平衡,开辟更广阔的创新领域,构建更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体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