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破4、讨论声量有限,《六姊妹》式“电视特供剧”为何成了行业香饽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41更新:2025-09-08 14:08:23

作为2024年央视打造的开年大戏,《六姊妹》凭借亮眼表现引发广泛关注。据酷云数据显示,该剧首播即突破3%的收视率,随后连续多日维持在3%以上,直至2月11日,平均收视率更跃升至4%,这一成绩在近几年央视开年剧中较为罕见。

在流媒体播放平台上,《六姊妹》以单平台超2.8万的站内热度触及热门剧阈值,但剧集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却明显不足。这种热度与声量的错位,引发了关于"电视特供剧"的质疑,更直接指向"父母特供剧"的批评。《六姊妹》是否可被归类为"特供剧"?这一现象背后,影视公司为何能实现高热度?目前围绕该剧的主要争议集中于选角适配性,观众普遍质疑由平均年龄40 的演员演绎青春题材的合理性,尤其是女主演梅婷与饰演其父母的刘钧、邬君梅之间显著的年龄差,放大了部分群体的审美落差感。

观众对演员与角色契合度的质疑,或许折射出角色塑造的不足,缺乏足够的生命力。社交媒体上亦有观点认为,《六姊妹》前半部分剧情主要围绕姐妹们的婚恋与职业发展展开,亲情元素则通过相互牵挂与包容来体现。这种叙事模式在当下观众看来,可能已显单调。制片人彤彤向搜狐娱乐透露,选角问题若非出现严重表演失误,往往反映角色本身存在短板。她提及“戏捧人”的概念,认为只要角色足够吸引人,观众能沉浸其中,外形上的细微差异便无伤大雅。然而,她也强调外形契合度的重要性,认为若观众对角色外形提出异议,除非有外部因素干扰,否则往往是演员具备独特魅力,如自带流量、具备特定受众吸引力,或能为剧集赋予新的标签。

《六姊妹》的选角过程或许恰恰展现了制作团队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考量。据剧集策划曹璐透露,这一选角策略旨在让即便不熟悉娱乐圈的观众也能辨认出诸多耳熟能详的面孔,通过打造“大制作”的视觉印象,强化前期宣传的吸引力与话题度。

所谓“国民度”意味着明星不仅能在娱乐领域产生影响,更能跨越圈层触及更广泛受众群体。在行业长期依赖流量经济的背景下,具备这种跨圈层影响力的人才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当前组建一支拥有国民度的85后与90后演员阵容实属不易,这既源于可选演员资源有限,也因整部剧的制作成本将异常高昂。

若故事与人物塑造足够吸睛,将有望撬动更多年轻观众对家庭题材的共鸣。曹璐指出,《小巷人家》的热播印证了重现过往人情风貌对当下年轻人具有治愈效应,这种通过年代家庭叙事构建的情感联结正成为主流剧集的创作范式。而《六姊妹》则尝试通过重塑人物形象来触达年轻群体,相较于原著中角色设定,剧中着重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温情互动,将传统家庭伦理转化为更具现代共鸣的叙事表达。

尽管在选角、题材及制作层面仍带有鲜明的「定制化」特征,但其更广泛地覆盖跨年龄层和多元圈层受众,从而具备引爆电视端数据的潜力。这种差异化策略近年来逐渐成为行业常态,值得关注的是,自2022年起,电视剧与网络剧的创作生态开始发生转变。早期台网联播模式下,头部项目普遍采用平台自播 定制内容的组合策略,但近两年部分年代、家庭类剧集出现台播带动网播的反转现象。

文伟分析称,这一变化的核心在于网络播放受众的圈层日益多元化,为电视端热剧创造了跨平台传播的契机。过去中老年观众难以及时观看完整剧集的现象已有所改变,如今通过网络平台可实时补全剧情,形成更紧密的台网联动效应。同时,他认为这与前两年主流剧集的热度演变密切相关,随着《山海情》《人世间》等主旋律作品的成功,行业发现优秀年代剧同样具备爆款潜力。

在流量剧市场遇冷的当下,这类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力的剧集正成为平台内容转型的关键方向。不少流量演员也开始主动选择年代剧等类型作品进行角色突破,形成新的行业趋势。这种创作策略的调整,标志着电视剧产业正在探索更广阔的受众疆域,实现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平衡。

彤彤分析认为,当前长视频平台优化成本结构后,行业生态已发生显著变化。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影视公司收益更直接地与网络播放热度挂钩,过去依赖平台资源的稳定收益模式难以为继。她指出,如今高投入制作的网剧反而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存在"踩空"的可能性,因此越来越多制作方开始重新规划内容生产策略。相比之下,电视台播出的优质剧集仍能持续获得较高热度。同时,各大平台为提升营收能力,也在积极布局自制内容"上星"计划,版权收入在整体收益中的比重持续攀升。以去年《繁花》《与凤行》《庆余年2》《长相思2》《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大奉打更人》等现象级作品为例,这些热门剧集普遍采取台网同步播出策略。

这种趋势正驱动行业内容制作更倾向于电视端审美,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定制化”倾向。曹璐指出,例如通过选择具有较高国民知名度的演员,或至少确保观众熟悉的角色阵容,能够有效提升观众对剧集制作规模的认知;在类型上,年代剧或聚焦代际关系的家庭剧近年明显增多,已成为头部项目的主流方向。她特别提到,《六姊妹》主打的“全女性”题材剧集近两年逐渐成为常态,如讲述三代女性命运的《烟火人家》、聚焦三姐妹家庭故事的《好团圆》等女性群像剧,其数据表现往往优于网播端的年轻人市场。“究其原因,多数家庭场景的遥控器仍掌握在女性手中。”文伟补充道,当前部分平台自制剧推迟开播,也存在刻意迎合电视台排期的现象。他表示,尽管流量导向内容可能不会采取此类策略,但年代剧、家庭剧乃至都市剧、悬疑剧等类型,普遍希望争取“上星”机会以获得更佳收视反馈。

在这一层面上,他认为强化电视端的“定制化”特征已成为行业普遍做法,“单纯制作网络剧已面临诸多挑战,若仍延续平台高价购剧、制作方稳收回报的模式,创作者仍可能乐于拍摄偶像剧。但如今,制作方必须突破日益激烈的流量竞争,探索新的发展机遇。”他进一步指出,“聚焦电视端所沉淀的‘沉默的大多数’人群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所谓“沉默的多数”,指的是在热衷互动与表达的年轻主流群体之外,更广泛的沉默观影者,涵盖多样的年龄层。尽管他们在线上传播中声量有限,但过往案例反复表明,这一群体的规模可能更为庞大。能够吸引这类观众,实际上蕴含着可观的商业潜力。然而,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策略或许本质上是对当前长视频内容升级困境的一种规避。“实际上电视台的议价能力仍较为有限,”彤彤坦言,“若能在视频平台推出爆款作品,所带来的收益将十分可观,但问题在于,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剧集必然成功。因此,为何不选择更为稳妥的收益模式?”他补充道,更优的路径应当是在台网两端实现收益的平衡,“《人世间》《繁花》《小巷人家》等现象级作品已证明,优质的故事与角色结合时代价值,年代剧同样具备打动年轻受众的能力。因此,这种针对电视端受众偏好的内容选择,或许正是打开多元化市场格局的关键钥匙。”

当前,各平台在同质化内容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的历史正剧,例如《太平年》《风禾尽起张居正》《阳明传》《大汉赋》等作品。在年代剧与家庭剧赛道,杨幂与欧豪主演的《生万物》、白鹿与欧豪、翟子路参演的《北上》、梅婷与田雨、陈昊宇主演的《好好的时代》,以及张国立与佟大为、梅婷联袂的《老爸去相亲》等剧集也引发热议。此外,亦舒IP改编剧《欢聚》和周雨彤、吴越主演的《180重启计划》等作品同样成为焦点。

曹璐指出,无论台播剧还是网剧,创作者亟需突破跟风式、程式化的创作惯性,真正打造具有深度的故事与立体人物。在当下语境下,不应再出现"家长爱看、孩子批判"的割裂性内容。如何制作台播热剧的行业答案虽已存在,但如何通过内容创新实现全年龄段共鸣,仍是亟待突破的命题。

专家认为,类似《六姊妹》这样的大制作剧集,或许能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坐标。通过融合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在保持剧作厚度的同时兼顾传播广度,这种探索方向或可为各圈层达成内容共识提供新思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