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天依龚琳娜唱响非遗民族音乐《歌行四方》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26更新:2025-09-08 13:05:50

在2023年12月31日,虚拟歌手洛天依与民谣歌手龚琳娜携手演绎了经典作品《歌行四方》,通过跨次元的音乐合作,深情致敬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展现了传承民族艺术的文化情怀。

在2023年12月31日,虚拟歌手洛天依与龚琳娜老师联袂演绎了《歌行四方》,以艺术形式致敬并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场演出的舞台视觉设计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自然景观与民族乐器,通过虚拟AR技术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在虚拟成像技术的呈现下,新疆广袤的戈壁、西藏巍峨的雪山、内蒙古浩瀚的星河等自然景观被生动还原于舞台之上。开场时,洛天依从横贯全场的巨型山河画卷中跃然而出,成为当晚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之一;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热瓦普与手鼓以数字化形式重现于舞台穹顶,随着音乐节奏流动的沙粒特效与之呼应,呈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画面。星河中绽放的璀璨烟花则为整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之美推向高潮。

为展现民族文化的多元魅力,洛天依特别演绎了五组精心设计的民族主题造型,涵盖苗族银饰、内蒙古敖吉长坎肩、西藏藏袍等传统元素。通过先进的布料演算技术,服饰的材质质感与动态垂坠感被精准还原,光影效果与物理运动轨迹亦高度拟真,令传统服饰焕发全新生命力。在舞蹈编排上,洛天依巧妙融合少数民族特色舞步与二次元美学,尤其在苗鼓表演中,与真人鼓手的默契配合实现了灵动机巧的艺术表达,更在万众瞩目下完成空中舞姿与鼓点节奏的完美互动,以动态艺术呈现绚丽的旋律音符矩阵。

音乐创作层面,制作人赵兆担任舞台编曲指导,对《歌行四方》进行创新改编,特别设计了富有层次的二重唱结构。龚老师民族唱腔的高亢与洛天依电子音色的现代感形成独特化学反应,交响乐高潮段落更汇聚百人乐团力量,以恢弘的音乐叙事将情感推向顶点。中西乐器的碰撞与交融,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听觉体验,实现传统音乐与现代编曲的创新对话。

在跨晚舞台上,多位90后非遗传承人跨界参与演奏,包括内蒙古马头琴大师哈拉木吉、新疆热瓦普演奏家努尔艾力、西藏藏鼓艺术家旦增益西、贵州芦笙演奏家冬日蝶。这些青年非遗践行者以创新方式诠释传统文化,恰与《歌行四方》倡导青年参与非遗保护的创作理念相呼应,彰显传统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

整场演出通过舞美设计、声乐演绎与器乐演奏的多维呈现,构建出跨越时空的音乐叙事空间。传统民族音乐与交响乐元素的有机融合,奏响了一曲文化传承的进行曲,以震撼视听的舞台效果诠释国风美学的当代表达。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印证了这一创新作品的突破性,弹幕中众多观众表示,该曲完美契合跨晚的舞台气质,既承载民族记忆,又传递未来憧憬。

歌行四方,天依游学记探索民族音乐的传承新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灵感源泉。洛天依团队发起的《天依游学记》企划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非遗项目,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精髓,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创新。该企划以游历中国为主线,结合多民族乐器的文化渊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

《歌行四方》作为企划系列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获得广泛赞誉。该曲不仅得到国家级艺术团队龚琳娜的亲自翻唱,更引发新华网、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从普通乐迷到专业艺术家,再到权威媒体,《歌行四方》的走红印证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潜力,彰显出传统音乐与现代演绎相结合的创新生命力。

歌曲通过"歌行天下"的创作理念,展现华夏多民族文化的韵致之美。歌词中反复出现的"YALA HULA"既是融合各民族音乐元素的创意表达,也象征着跨文化对话的情感共鸣。这种充满正能量的音乐语言,使作品在跨年晚会上引发年轻观众对探索山河的向往,激发他们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共鸣。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洛天依通过"游学"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核,将其与电子音乐技术完美融合,创造出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未来团队计划拓展创作维度,将传统文化与诗词艺术、地方戏曲等元素进行跨媒介创作,践行文化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助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