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36更新:2025-09-07 10:05:30
在2024年清明档期,冯小刚执导、赵丽颖主演的剧情片《向阳花》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片通过讲述女性重返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一群出狱女性在相互扶持中重拾生活的动人故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当名导演与顶流女演员携手打造现实题材作品,聚焦女性议题,本该引发高度期待。然而影片上映后,尽管累计票房突破1亿,却在口碑层面遭遇显著分歧,豆瓣评分仅6.5分,争议声此起彼伏。身为观众,笔者决定从「演员表现」与「叙事结构」两大维度剖析《向阳花》如何在观影过程中逐步丧失观众好感。
令主角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兰西雅饰演的毛阿妹(黑妹)与王啸宇饰演的黄毛。这对角色以特殊羁绊交织——前者是自幼被黑帮组织收养并接受训练的孤女,后者则在「老爹」手下效力、对妹妹怀有深切牵挂的哥哥。因需应对警方审讯,二人被迫接受喉部烫伤手术,自此失去言语能力,只能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细微动作传递情感。当语言权利被剥夺时,内心情感更为浓烈,这种受限反而为表演赋予了独特的张力。正如在《第二十条》中,赵丽颖饰演的郝秀萍在绝境时刻,所有情绪都通过眼神、泪水与肢体动作得以释放,令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人物塑造不仅需要充沛的情感,更要通过生动细节强化真实感。在黑妹与黄毛的互动中,「捏脸」这一动作成为贯穿始终的情感密码:当黑妹初次执行任务遭黄毛责备时,他轻柔捏脸的动作暗含保护之意;重逢时刻,黄毛再次捏脸,黑妹则以嫌弃的打手动作回应;最终离别时,黄毛最后一次捏脸并拭去泪水,将兄妹情谊推向高潮。一个简单动作,却能承载千钧情感重量,精准诠释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向阳花》的核心叙事围绕高月香与黑妹两位女主展开,两人皆在宿命的苦难中坚守人性光辉,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这种特质在兰西雅的表演中尤为突出,而相较于赵丽颖在《第二十条》中更具爆发力的演绎,兰西雅往往以静默的眼神传递力量,彰显角色深层的坚韧内核。
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在电影中被赋予「白狐狸」的外号,这一称号恰如其分地映射出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机敏与智慧。为了给聋哑女儿安装人工耳蜗,她因文化认知局限与法律意识薄弱而陷入非法线上卖淫的困境,最终锒铛入狱。然而这位母亲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惹事、不怕事。当遭受欺凌时,她选择以行动捍卫尊严,既保护着聋哑的黑妹,也敢于正面挑战不公。这种反差交织出角色的独特魅力。但令人意外的是,赵丽颖的表演却呈现另一种状态:仿佛一只温顺的小白兔。除了一些激烈戏份外,镜头中她的面部表情多呈现平静,甚至难以从眼神中捕捉到角色的深层情感,导致人物形象显得不够立体。其中有一场商场推销门锁的戏份令人印象深刻,高月香手持话筒高声叫卖的场景中,赵丽颖的表现却显得生疏。话筒与嘴唇的距离异常,持物动作也缺乏自然度,这种不协调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她与角色之间的隔阂。值得注意的是,高月香作为善于变通的人物,其与群演互动的镜头中,赵丽颖眼中流露出的微妙尴尬,更强化了这种演员与角色的界限感。
电影是一种放大艺术,它能唤醒被尘封的细节,释放潜藏的情感,让边缘的声音成为焦点。一部仅有数小时时长的作品,实则是整个创作团队以「几个小时」为单位精心雕琢的结晶。荧幕上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都源自演员内心如潮涌般的体验。或许正因人到中年,对「有效表演」的追求更显克制——当演员需要与角色产生深度共鸣时,才可能突破自我设限;也或许明星早已习惯在聚光灯下保持面具,其防御性的表情管理让观众难以窥见真实情感;抑或电影与电视剧本就存在天然的表达鸿沟。从赵丽馨到胡歌、刘亦菲,众多从剧圈跨入影圈的顶流演员似乎遭遇了「buff失灵」困境。
胡歌接连参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不虚此行》《走走停停》虽票房突破亿元,却鲜少引发持续讨论。刘亦菲在青春鼎盛时期主演的十余部影片,令人铭记的塑造亦寥寥无几。1号认为其核心症结有二:其一,电影与剧集的受众群体存在本质差异。电影观众往往基于导演功力、演员阵容、题材深度等要素进行甄选,其观影视角更为专注且沉浸,需要全情投入。这种社交属性强的观影体验,使得电影票房深受档期影响;相较而言,电视剧观众涵盖广泛,包含粉丝群体、上班族及中老年观众,其碎片化播放特性适配通勤、餐食等零散时间,更可作为背景音消遣,依托「追剧周期」产生涟漪式传播效应。若将电影喻为精准刺入观众心扉的银针,电视剧则是笼罩世界的网状存在。
其二,电影与电视剧在演技呈现维度存在根本区别。电影更侧重对微表情与肢体语言的极致提炼,将人物成长轨迹压缩于两个小时之内;而电视剧则依赖台词演绎与外放情绪,通过数十集展现人物渐进式蜕变。若说电视剧表演如自然流动的白水,允许冗余与即兴发挥;电影表演则似烈性蒸馏酒,每个台词、眼神与停顿都需精确至帧。电影表演的本质,是将人生最激烈的瞬间淬炼成一发子弹,直击观众眉心。
剧情层面的困境,往往始于演员表现力不足。但更深层的根源在于主题传达的失焦。创作电影犹如撰写作文,如何以巧妙精彩的方式叙述故事,并精准传递核心思想,令观众产生共情、震撼与领悟,考验着导演的艺术造诣。作品质量可通过其所有元素(画面/台词)与主题的契合度来衡量——解释力越强,价值越高。简言之,平庸之作如同随机散落的沙粒,而杰作的每个细节都指向同一束光,那束光,恰是作品的命名所在。
《向阳花》的观影体验印证了这一规律。离开影院数日后,观众记忆中留存的并非高月香抗争命运的英雄叙事,而是毛阿妹在生存与良知间的挣扎。并非前者不够耀眼,而是后者更具穿透力,相比之下,主流叙事显得黯淡。在群像塑造层面,女狱警邓虹的「警囚一家亲」虽具动人力量,但略显理想化;王菊饰演的胡萍更显自然,可惜沦为配角;程潇角色的资本加成则过于刻意。当观众的目光被黑妹与黄毛的叙事线索牵引,「向阳花」的花心反而成为被忽视的空白,这恰似一篇偏题的作文。
其次,所谓「好标题往往只是成功的开端」,《向阳花》这一命题似乎缺乏深层内涵。影片聚焦三名逃犯在警方追捕与心理折磨下的自我毁灭过程,《烈日灼心》则深入探讨了罪与罚的辩证关系、人性挣扎与救赎可能;《悬崖之上》通过特工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艰难前行,即便身处绝境也誓死捍卫信念的叙事,既暗喻行动的高危性,又揭示了忠诚与生存的尖锐对立。而单亲妈妈与邻居女孩在爱情、事业、家庭多重困境中的自我探索,则诠释了真正的《好东西》并非世俗定义的成功,而是个体内心认同的自由与快乐。《向阳花》的「向阳」象征逆境中坚韧生长的生命力,「花」则隐喻女性形象。然而影片的表达流于表面的符号化呈现,诸如「向阳花合唱队」「向阳花微信群」「向阳花洗车队」等场景设计,实则未能触及出狱女囚这一群体,或者说底层女性的真实生存困境。被保安欺凌勒索、做保洁遭污蔑偷窃、卖酒时遭老板性侵等片段,如同散落的碎片般零散呈现,却无法拼凑出完整的社会图景。文本仅停留在苦难的堆砌层面,缺乏对现象根源的剖析与解决路径的探讨。双女性主线的设定注定了人物关系需要反复冲突与调和,从激烈对峙到短暂和解,再到新一轮矛盾,这种刻意编排的戏剧性显得不够自然。而结局仓促收场,如同包了一锅表面光鲜的团圆饺子,最终仅留下浅层的平静假象。相较之下,同样以监狱为背景讲述囚犯命运的《肖申克的救赎》则成功揭示了出狱人员面临的社会融入难题。长期监禁对人性的摧残使其难以适应已然变迁的社会现实,而「希望」作为珍贵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制度化」的桎梏,最终获得新生。
《向阳花》中蕴含着更深层的价值思考,核心命题正是「尊严」。当高月香为追讨毛阿妹被拖欠的工钱而选择出卖色相时,卑劣的雇主却企图以暴力手段索取私欲。毛阿妹举起酒瓶砸向两人,这记充满力量的打击不仅终结了危险的纠缠,更让高月香意识到:若为金钱出卖尊严,不仅失去自我价值,更将陷入更深的困境。她坦言「我们还要赔他钱,我得攒钱接回孩子」,而毛阿妹则质问「你连尊严都不顾了吗?」二人的决裂如同暗夜裂痕,高月香瘦削的背影在空旷街道上独自前行。镜头随着画面渐远,路边醒目标语「自尊」二字映入眼帘,这幕场景让1号印象深刻。尊严是人格独立的体现,它让个体摆脱工具属性,回归人的本质。人权理念的根基在于「人之存在即蕴含尊严」,法律禁止虐待与歧视,本质是守护这种内在价值。道德对不公的批判,亦源于其对尊严的侵害。刑满释放人员重返社会时,往往面临双重困境:外界的歧视与内心的挣扎。但即便身处社会边缘,他们同样需要尊严的支撑,也值得被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些曾经的反抗与越轨行为,是否映射着尊严感的缺失?当尊重与理解降临,或许能激发他们回归正途的动力。尊严不是索取的筹码,而是自我觉醒的光芒。它让苦难具有意义,使人在绝境中找到生存的尊严。捍卫尊严,即是捍卫人性的本质。1号在结语中写道:「冯小刚导演的黄金时代或许已成过往。」其实,每位创作者都受限于时代与经验,在特定语境中生长,从个人经历中提炼,只有真实表达才能引发共鸣。真正的好电影源自生活土壤,若未能深入理解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便不应妄图消费她们的情感。对创作的敬畏,亦在于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感知力与判断力。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