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民的利益》幕后:在“天理国法人情”中逼近真相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56更新:2025-09-02 20:45:08

从聚焦网络“开盒”受害者的画面到记录牧民生存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案例,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却汇聚于同一主题——公益诉讼的复杂性与韧性。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导演秦博、刘跃带领团队历时多省奔波、深入232起案件调研,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案件转化为影像力量,打造首部检察公益诉讼大型纪录片《人民的利益》。

纪录片《人民的利益》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现实图景。片中未展现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而是聚焦检察官在司法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穿行的日常,揭示他们在具体案件与制度建设中持续探索的艰辛过程。通过"天理、国法人情"的多重视角,这部作品致力于呈现公益诉讼背后的复杂真相。该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与新闻办公室全程指导,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担任总顾问,检察日报社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爱奇艺共同参与制作。自2025年7月15日起,每周二晚10点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播出,同时在看东方、爱奇艺、快手等平台同步上线。

在谈及公益诉讼的拍摄难度时,导演秦博坦言:"这个主题既专业又复杂,与我们的预期存在明显差异。"作为司法题材纪录片的常客,秦博与刘跃团队此前已成功打造《人间世》《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等口碑作品。他们与检察系统的缘分始于《人生第二次》中关于最高检第十检察厅(控告申诉厅)纠正冤假错案的专题。该片采用的纪实拍摄手法给团队留下深刻印象,这也促使他们深入接触公益诉讼这一新兴检察职能。随着该职能不断发展,其适用范围已从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传统领域,拓展至个人信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妇女权益维护、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更广泛的民生领域。

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初次审议检察公益诉讼法,这部纪录片的策划正逢其时。"公益诉讼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领域,但其动态发展的特质极具吸引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公益诉讼法》尚在制定中,司法实践却已持续十年,这种'法治进行时'本身就蕴含着深刻张力。"刘跃如是说。在检察日报社支持下,主创团队深入沟通并展开调研,逐渐发现公益诉讼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最初接触时,我们仅理解公益与诉讼的概念,却对两者的结合感到困惑。"刘跃坦言这种认知上的挑战,这不仅是他与秦博的困惑,更映射出公众普遍的了解盲区。团队坚持通过深度案例呈现,力求突破传统法治宣传的框架,"我们的纪录片要展现公益诉讼的多维面貌,而非简单的黑白叙事。"秦博强调,在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团队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全程记录一线检察官的取证、磋商与听证工作,深入参与232起典型案件。通过这些实践,他们逐步厘清公益诉讼的本质:"检察官办案并非单纯评判善恶,而是针对公共利益受损的现实困境,探索突破路径与解决方案。"这种职责定位使得案件办理常涉及多部门职权交叉与法规模糊地带,也凸显了推进工作的艰巨性。

在电视剧《公共之地》关于"雪豹案"庭审现场的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面临诸多挑战。秦博指出,这些压力主要源于非法律层面的复杂因素,包括涉及民生议题的政策分歧、地方政府对案件的不同解读,以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不对称现象。选案难度不仅来自外部环境,更在于对公益诉讼核心职能的精准把握。在拍摄期间,一个涉及长城保护的案例成为团队的重要教训。刘跃回忆,他们最初完成的一集内容曾被团队认为具备足够的戏剧冲突与人物表现力,但最终在审阅阶段遭遇业务部门的质疑——该案件未能准确展现公益诉讼检察官的监督职能。秦博分析,问题根源在于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认知偏差。例如,在发现长城砖被盗毁的情况下,检察官应选择直接参与修复工作,还是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文物局等主管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检察官不应充当街道办的协调者",秦博强调,"其应着力推动主管部门构建长效机制,公益诉讼的核心价值在于监督和督促履职,而非替代执行。" 这一认知偏差导致制作团队不得不重新规划,另选更能体现监督属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拍摄。

《守望长城》分集拍摄过程中,团队在长城地区记录非遗柏峪燕歌戏的创作历程,试错与调整贯穿始终。秦博回忆称,团队曾希望关注某地农民在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但基层检察官坦言相关案件涉及多方利益纠葛,推进难度极大,最终不得不搁置。这些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公益诉讼所面对的,往往是一些难以撼动的复杂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智慧与韧性的双重支撑。在尝试记录真实案件时,团队遭遇了多重压力,例如拍摄"外嫁女"土地权益案。导演王晓凡在手记中详细记录了此案的曲折过程:内蒙古通辽市某村因高压电线铁塔征地,户籍仍在村里的"外驾女"获得的补偿金额远低于同村男性村民。悬殊的补偿差距源于那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阻碍着现实公平的实现。团队全程跟随主办检察官周志军记录,王晓凡坦言:"我们的摄影机就这么怼着,啥都记录上了,如果解决不好,怎么办?"检察官事后透露,他们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担心报道效果不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性。该案历时近一年拍摄,过程如同坐过山车。起初镇政府仅承诺在2025年5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組織法》生效后补发补偿金,外嫁女们忧虑"夜长梦多"。直至2025年5月26日,在检察院持续监督推动下,补偿款终被全额打入明杰等外嫁女账户。"公平正义,终于在现实中得以彰显。"王晓凡在手记中感慨。

《失去的土地》通过“外嫁女”一集展现了公益诉讼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突破性尝试,这一案件在秦博看来具有特殊意义。他指出:“主流媒体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权威解读,缺乏明确结论的案例……很难有正向的范例能清晰告诉公众,类似纠纷应如何应对。”秦博强调纪录片的核心使命在于记录中国法治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的法治就是这样,持续地往前‘寸进’”,他补充道,“我们能做的,就是迈出一步是一步。”而“开盒”一集则直面数字时代带来的全新考验,该集导演姜涛最初认为“公益诉讼”“公共利益”等概念抽象遥远。随着拍摄深入,他逐渐领悟其本质——“这不仅是一种惩治犯罪的手段,更是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关键途径。”在“开盒”案件中,受害者个人信息被恶意曝光,维权成本极高。公益诉讼检察官承担起“守护者”角色,代表受害者锁定违法者,推动案件解决。

《潘多拉魔盒》分集剧照揭示了"开盒"案件背后检察官的使命感。剧中展现的不仅是法律程序的推进,更是检察官们为受害群体争取权益的担当。主办检察官黄挺始终坚持"每一个案件的办理,不仅要遵循法律程序,更要为沉默无助的受害者争取权益"的办案理念,这种深度关怀被镜头敏锐捕捉。值得注意的是,案件涉及的犯罪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甚至包含未成年人。黄挺拒绝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罪犯",而是通过"长辈"与"大哥哥"的双重身份,开展深入的对话。导演组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加害者对自身行为缺乏感知,网络的虚拟属性消解了他们对现实危害的认知。

在纪录片《潘多拉魔盒》中,"开盒案"模拟法庭的呈现方式展现了创作者对抗数字化时代情感疏离的独特思考。姜涛通过大量空镜头捕捉生活本真的瞬间——垂钓老人、嬉戏儿童、漫步市民的日常画面,配合山林风吟、鸟语花香、海浪拍岸等环境音效,构建出富有质感的视听场域。在手记中,他阐释创作初衷:"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触手可及的温暖时刻,不应被虚拟空间的冷漠感所裹挟。"这种深入探讨社会症结的创作视角,突破了传统犯罪题材的简单惩戒框架。

姜涛强调:"法律实践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更是对年轻群体的价值引导与社会保护。"他指出,预防类似案件的关键在于建立更完善的教育机制,使法律条文能够承载人文关怀。在处理该复杂议题时,秦博与刘跃的团队主动调整熟悉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更克制的法治视角。"我们更需要以专业态度剖析案件本质,而非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情感叙事。"秦博解释道,这种转变要求团队必须回归理性思考,将情感表达置于法理分析之下。

面对缺乏专业法治报道经验的挑战,团队坦言:"每个案件都是一次全新的专业探索。"这种不得不采取的克制态度,反而赋予作品独特的理性气质。通过严谨的法律分析与克制的叙事方式,纪录片在展现案件细节的同时,也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形成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传播效果。

纪录片《人民的利益》正持续热播,其幕后团队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品打磨。"观众感慨'公益诉讼原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这已让整个团队感到欣慰。"导演组负责人秦博表示。"比起追求完美的叙事,我们更珍视真实前行的质感。"后期制作团队的刘跃提到,镜头中检察官们仍在一线办案,检察公益诉讼法也在不断完善,"这种'进行时'的状态,恰恰彰显了司法实践的蓬勃生命力。"纪录片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不仅呈现正义的最终形态,更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正义如何在现实困境中逐步凝结成可感知的图景,让法治精神以更具象的方式抵达人心。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