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寺》的尴尬:六重绮梦难织聊斋宇宙?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42更新:2025-09-02 19:18:37

近期,由经典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改编的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正在上映,作为追光动画继《长安三万里》之后推出的"新文化"系列第二部作品,该片引发了广泛讨论。截至当前,影片已取得1.51亿元票房成绩,豆瓣平台评分6.6分,观众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态势。自1923年首部改编电影《孝妇羹》问世以来,《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已走过近百年历程,累计诞生超过70个版本的改编作品。《聊斋:兰若寺》的市场表现折射出传统文化IP在当代影视创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志怪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蕴含的奇幻诡谲元素始终是系列改编作品的核心魅力。在影视创作领域,1987年由张国荣与王祖贤联袂主演的《倩女幽魂》开创性地将原著《聂小倩》故事转化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视觉盛宴,通过实景搭建的兰若寺营造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聂小倩若隐若现的出场方式与黑山老妖恐怖法力的呈现,配合特效、音效与场景设计的结合,构建出极具沉浸感的鬼怪世界。而《画皮2》中女妖剥皮取心的惊悚桥段,则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延续了这一传统,将志怪叙事与现代影像语言完美融合,形成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对《聊斋》改编作品的视觉呈现提出了更严苛的审美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兰若寺》所采用的首部改编故事《崂山道士》早在1981年便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打造为木偶动画片,这一传统形式已先期问世。而《聊斋:兰若寺》则突破性地开创了"毛毡童话"艺术形式,首次以毛毡艺术形式亮相国产动画银幕,独特的毛毡材质使作品呈现出柔和细腻的触感与纯真趣味,为经典志怪故事注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聊斋:兰若寺》通过六个独立单元故事,分别采用了六种迥异的美学风格呈现,如《莲花公主》的童趣王国美学、《奈小倩》的民国奇幻叙事、《画皮》的宋画留白意境、《鲁公女》的幽冥奇观视觉、《井下奇观》的水墨丹青画风,每个单元都形成了独特的志怪叙事体验。然而这种多风格并置的创作方式也引发了观感上的争议——一方面被认可为对原著多元化的艺术探索,另一方面则因风格差异导致叙事连贯性不足。

传统上,《聊斋》系列的单元化叙事多以电视剧形式展开,依赖庞大的剧集体量来承载多个独立篇章。而《聊斋:兰若寺》则创新性地采用电影形式,通过构建原著作者蒲松龄的角色形象,巧妙串联不同单元故事。影片开篇即展现蒲松龄夜宿兰若寺的情节,被蛤蟆精与乌龟精掳至古井底部,担任两妖讲故事的评判者。其对故事的点评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暗合原著中"异史氏曰"的叙事传统,形成独特的改编特色。

尽管创作团队的构思颇具创意,但实际呈现中对蒲松龄的形象塑造略显单薄,其角色更倾向于作为情节推进的附属工具,始终游离于叙事主线之外,未能形成鲜明立体、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形象,难以引发观众的深层共鸣。影片在故事编排上存在明显分层,《崂山道士》与《莲花公主》两段叙事风格轻快明快,情节相对浅显,更契合青少年审美;而《画皮》这类蕴含深层隱喻与悬疑氛圍的恐怖篇章,则因敘事密度較高,難以被兒童群體完整理解。

创作的初衷旨在拓展观众群体,然而实际效果却表现为受众定位的缺失。影片各单元之间缺乏连贯性,导致叙事出现碎片化倾向,进而使部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难以维持长期关注,这种结构性问题成为影响整体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聊斋志异》作为由短篇小说构成的古典文集,其单元化叙事结构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构建故事间的逻辑关联时,需从人物身份设定、关系网络编织、主题思想提炼及世界观整合等维度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强化叙事连贯性与记忆点,打造更具沉浸感的聊斋影视宇宙。该作品在现代价值观的适配中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去芜存菁"的改编策略,在保留志怪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具现实意义的人世主题。这种思想蜕变使《聊斋志异》得以跨越时空成为经典,而影视改编若仅停留在志怪外壳的呈现,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深度映射与警示,则难以获得当代观众的共鸣。原著蕴含着诸多先进思想,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官场腐败的揭露、对自由爱情的礼赞等,但同时也存在时代局限性,某些"二女侍一夫"的叙事模式显然与现代平等观念相悖。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重构显得尤为必要。2008年和2012年的《画皮》系列电影便成功实现了这一平衡,两部作品均以"皮相"为核心意象,通过剖析人与妖的身份对立、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辩证关系、爱情中的占有欲与牺牲精神等主题,在当代语境下赋予古老故事以深刻的现实意义,使传统志怪题材焕发出新的思想生命力。

若将这两部作品置于当代影市,或许难以复刻昔日的辉煌。当前观众对传统男主人设及多角恋叙事已产生审美疲劳,而《聊斋:兰若寺》则立足当代社会思潮,对《画皮》进行了颠覆性重构,呈现出一个摒弃"雌竞"元素的全新版本。影片通过展现画皮妖孤立无援的生存状态与社会规训机制,揭示其执着于人皮的本质动机。王生之妻陈氏则以同理心审视自身"贤妻"的角色定位,与画皮妖形成微妙的情感张力。

在《红楼梦》原著中,异史氏批判王生因纵欲招致画皮妖的报复,其妻陈氏为救夫承受乞丐羞辱,这一情节折射出封建伦理中对女性的物化定位。原著将女性塑造成男性道德操守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格意识,体现出传统思想体系的局限性。而《聊斋:兰若寺》的改编版本中,陈氏虽仍经历乞丐折辱,却以行动唤醒王生,当其虚伪忏悔时,陈氏以"恶心"二字直抒胸臆,展现了当代女性对情感背叛的零容忍态度。该改编版本因"画皮"单元引发广泛赞誉,不少观众表示愿意二刷以重温这一故事,#一句恶心爽了我两个多小时#的热搜现象更彰显了现代观众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共鸣。

《聊斋志异》影视改编作品《兰 若寺》中《画皮》篇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将传统志怪故事转化为现代作品的过程中,唯有深入把握原著的精神内核,在保留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去除冗余枝节,将古典叙事与当代价值观念进行创造性融合,才能使承载文化遗产的故事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持续焕发生命力与文化价值。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志怪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蕴含的神秘色彩与人性寓言始终焕发生命力。然而,随着影视改编浪潮持续发酵,诸如《聂小倩》《画皮》《辛十四娘》等核心故事已形成诸多广受认可的改编版本,导致创作空间逐渐受限。近期《聊斋:兰若寺》对《聂小倩》进行民国时期背景重构的尝试,虽展现出突破传统的勇气,却也引发部分观众的审美隔阂。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观众对于"人鬼情未了""人妖殊途恋"等经典叙事框架已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文化惯性成为改编作品面临的普遍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改编者需在特效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以更精巧的视觉语言重塑聊斋世界的奇幻魅力;同时要在内容挖掘上寻求创新路径,深入原著文本探索尚未被充分开发的精彩篇章;更需构建新颖的叙事框架,通过强化单元间的内在联系,突破传统改编中可能出现的叙事碎片化问题,进而编织出更具整体性的聊斋宇宙体系。在思想表达层面,则要赋予传统故事更深层的现代解读,使其能够与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形成共鸣。目前,由沙维琪执导的《聊斋》正引发广泛关注,观众对作品能否实现突破性创新充满期待。我们坚信,随着更多具备创新意识的创作者加入,聊斋这一经典IP将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焕发生机,以更具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延续中式志怪文化独特的奇幻色彩与人文精神。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