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怪”总制片人:走出“浪浪山”第一步,挣到好口碑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28更新:2025-09-01 19:06:28

2025年8月18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上美影)与上影元(上海)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影元)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上映第16天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刷新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此前该纪录由2023年上映的《铃芽之旅》保持,票房为8.07亿元。有影评人评价此为“逆袭”,认为二维动画在当下市场相对小众。尤其在暑期档,《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F1狂飙飞车》等作品也在争夺排片优势。《浪浪山小妖怪》初映时排片率仅为13%,随着口碑发酵逐渐提升至25%左右。

影片的走红让主创团队面临连绵不断的宣传压力。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编剧导演於水,总制片人、策划李早等核心成员需分头应对路演与采访邀约。19日下午,刚完成首轮全国路演的李早在上海接受了《中国企业家》专访。当天晚间她仍需召开会议,次日便将启程前往其他城市。对她而言,这部电影承载着特殊意义。从2023年引发热议的短片集《中国奇谭》到衍生长片《浪浪山小妖怪》,不仅是其作为总制片人的代表作,更是上美影的焕新之作。

事实上,上美影曾因《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作品而闻名,但这些作品已距今数十年。其开创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定格动画等“中国动画学派”美学风格,在电影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似乎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故事的缘起可以追溯至2020年底,上美影计划打造一部作品以纪念中国动画诞生百年这一重要节点。项目最终交由时任上美影副总经理、总制片人李早负责。她表示:"我们希望呈现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上美影过去创作了大量富有探索精神的动画短片,例如《猴子捞月》《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而《天书奇谭》作为经典IP,也启发了我们从中国志怪文化视角出发,打造系列作品《中国奇谭》。"恰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正在构思动画短片项目,双方理念契合——陈廖宇担任总导演,於水作为短片导演参与其中,他是该学院首届研究生。对分集导演而言,这是一项"命题作文":两年内完成20分钟的短片创作,最终集结成册。於水选择以《西游记》为创作基础,却聚焦于被忽视的配角群体,塑造了浪浪山中的"边缘人"形象——小猪妖。该角色在大妖怪统治下挣扎求生,却始终怀揣着探索世界的理想。2023年1月1日,短片集在B站上线后意外引发热议,《小妖怪的夏天》单集播放量突破亿次,合集播放量达3.5亿,"走出浪浪山"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豆瓣平台数据显示,播至第5集时已有16万人参与评分,最高分达9.6分。导演们形容每周更新一集的节奏"如同轮流参加考试"。李早感慨:"观众对中国动画的期待,以及对上美影未来发展的关注,或许都凝聚在这份分数中。"随着热度攀升,电影版开发顺理成章,但实际上电影与短片几乎同时启动。李早回忆:"在短片制作期间,制片团队就发现其叙事视角极具扩展空间,电影剧本早在短片上线前已完成。"

两年半后,“小猪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电影:它挣脱浪浪山的束缚,与几位同样身处底层的伙伴踏上取经之路。然而构建一部时长约120分钟的完整电影故事面临巨大挑战。团队曾考虑两种路径——或是将短片扩展为讲述孙悟空抵达大王洞前的故事,聚焦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挣扎;或是延续短片叙事,聚焦小猪妖获得三根毫毛后的成长。但导演於水最终选择另辟蹊径,通过平行时空设定重塑故事,让观众看到更具新意的表达。

在这一版本中,黄眉怪假扮唐僧师徒开启取经之旅,成为主线矛盾的核心。电影依然延续对小人物的关注,将原著中边缘化配角转化为故事主角。每个角色都带有鲜明特质:小猪妖怀揣理想却受限于卑微身份,蛤蟆精渴望安稳却难以坚持,猩猩怪体格强壮却严重社恐,黄鼠狼精本是十级话痨却要扮演沉默的沙僧。这四个无名之辈在“假扮”中逐渐觉醒,完成从自我怀疑到信念确立的蜕变。

制作层面的突破同样艰难。彼时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已被三维技术主导,尤其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50亿票房后,三维动画成为主流。面对这一形势,创作团队选择坚持“以拙为美”的艺术主张。角色本身并非传统英雄形象,粗粝的线条反而更契合其气质。影片中保留手绘质感的弧线设计,以及独特的水墨风格背景——氤氲山川、层叠村庄、松石纹理等——均需从零开始绘制,最终由600人团队完成1800组镜头与2000余张场景手绘。

此次创作也填补了李早的遗憾。尽管《中国奇谭》曾策划IP联动和衍生品开发,但由于新作品尚未问世,市场对IP的期待值有限,加之与合作方的供应链尚未成熟,导致IP营销效果未达预期。2022年10月,上海电影集团与上美影成立上影元,统筹包括《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兄弟》等经典IP及《巴山夜雨》《女篮五号》等影视版权。李早作为总经理,在《浪浪山小妖怪》故事框架阶段便启动衍生开发,截至2025年电影上映前,已与30余家品牌达成授权合作,推出800多款衍生品。

谈及IP生态建设,李早表示:“就像取经之路一样,这标志着我们打造电影IP闭环的第一步。”而《中国奇谭》系列的诞生则源于2020年左右的创作构思。为纪念中国动画百年华诞,团队希望呈现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最初设想以传承艺术短片形式,如《猴子捞月》《三个和尚》等经典作品,但最终确立以中国志怪故事为核心,打造名为《中国奇谭》的系列IP。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兼容多样风格与题材,《小妖怪的夏天》正是其中一环。早在短片制作阶段,团队便同步启动长篇剧本创作,为后续电影开发奠定基础。

在确定项目构思后,制作团队的组建方式具有平台性特征。《中国奇谭》作为一个整合优质创作资源的IP,能够汇聚中国优秀的创作者群体。团队在过往合作中已接触过众多创作者及团队,包括总导演陈廖宇老师及其学生团队。我们一方面评估他们已有的故事储备,一方面将项目规划与创作团队进行充分沟通,筛选出契合整个系列开发的内容。

《小妖怪的夏天》并非首个接触的项目,实际开发过程呈现并行特征。《中国奇谭》的创作团队在2020年启动项目,2023年完成上线。该系列每集保持20分钟左右的篇幅,故事容量与人物塑造需要持续沟通打磨。不同题材类型的故事被纳入开发体系,例如融合科幻元素的《玉兔》和以北京胡同文化为背景的《小卖部》等。

IP开发路径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国奇谭》通过多元内容形态构建整体格局,随着作品播出,团队根据各短片的特质进行延伸开发:对于具有鲜明美术风格的作品,展开文化符号性开发;对于故事性突出的短片,则启动电影开发计划。这种多线程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了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在短片集与大电影的转化过程中,2023年短片上线时剧本已基本完成。创作初期团队即认识到该题材适合长片开发的可能性,并与导演团队达成高度共识。这种从短片集到长片的过渡体现了创作思路的动态调整。

近年来,我们着重于经典IP的激活与重塑,基于原有IP创作新内容。《浪浪山小妖怪》的开发标志着我们首次尝试新IP孵化,这也与IP创作节奏加快的趋势相呼应。在故事打磨方面,我们聚焦《西游记》中鲜有笔墨描绘的小妖怪群体。这些边缘角色的身份更具生活化特征,能更有效地展现人性的复杂面。通过赋予非主角的取经团队完成艰巨使命的设定,身份错位为喜剧效果提供了独特土壤。

短片集的热度确实为电影开发带来了创作灵感与信心。观众讨论促使我们将电影片名由《小妖怪的夏天》改为《浪浪山小妖怪》,"走出浪浪山"已成为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点。但故事主线并未因评论即时调整,否则乌鸦怪角色可能获得更多戏份。制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动画创作的系统性要求,从剧本创作到分镜绘制,再到人物设计与场景构建,每个环节都需要严苛的团队协作。

尤其在美术层面,我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筛选,接触过六七十位绘画老师,最终仅挑选出二三十位风格匹配的创作者。影片采用"以拙为美"的卡通化人物设计与写意风格的国风背景融合,这种艺术表达既需要保持动画的视听质量,又面临统一创作标准的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未刻意迎合上美影历史风格,而是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理念——即在传统叙事中注入当代意识,如《邋遢大王奇遇记》对环保主题的关注,《天书奇谭》对现代情绪的映射。

《中国奇谭》项目的启动恰与上美影品牌焕新进程同步,但李早表示这更像是一次阶段性成果的显现。从取经路的隐喻来看,每一步探索都在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浪浪山小妖怪》首映礼上,动画导演周克勤特别指出,二维动画应成为承载中国动画学派特色的重要载体,这种表达形式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自信。

上影元的成立体现了上影集团与上美影的战略布局,通过独立开展IP开发与运营业务,我们既保持着对市场的开放态度,也借助新兴媒介渠道拓展IP价值。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传承过往的创作精神,更要聚集年轻创意团队,构建更具生命力的动画生态体系。

在谈及经典IP运营策略时,李早以"葫芦兄弟"为例,分享了上影元的创新实践。该IP在抖音平台设有专属账号,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已积累数百万粉丝,建立起与年轻群体的独特互动模式。团队根据现代观众对传统角色的新认知,如蛇精、蝎子精等,进行全方位内容衍生,包括与游戏、文创产品的联动合作,强化IP焕新的市场认知。

对于历史包袱的问题,李早坦言作为80后,团队成员对上美影经典作品怀有敬畏之心。但同时强调市场需要经典IP焕发新生,前辈们给予充分支持。团队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现代文化与创意的二次包装,让经典作品在当代市场获得持续生命力。

在新IP"小妖怪"的开发中,李早透露《中国奇谭》上线之初已启动同步的IP开发计划。制作阶段就植入可商业转化的创意元素,期待通过产品设计让消费者获得情绪延续与陪伴感。已与超30家品牌达成合作,推出覆盖800余款商品的毛绒潮玩、文具、家居等产品,同步开展游戏联名、XR体验、线下展览等实景娱乐项目,构建贯穿生活的文化生态。

关于合作标准,李早划分三个维度:一是跨界营销,关注消费群体重合度,如瑞幸咖啡、全家便利店等品牌因受众契合度成为合作对象;二是商品开发,考量产品创新能力与对电影的理解深度,不同价位产品设计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三是实景娱乐,需综合评估选址、体验设计等线下要素。

谈及IP开发模式迭代,李早指出上影元作为新生团队,《浪浪山小妖怪》项目只是构建电影产业生态闭环的初步尝试。未来将持续优化IP开发同步性、产品创意性、时间协同性及渠道覆盖面。

关于非票房收益表现,李早透露电影上映三周内已出现商品断货现象,部分产品紧急复产。对于预期热度,他表示虽有不同渠道预测差异,但158元玩偶的热销印证了产品设计与情感联结的重要性,这也是未来持续优化的方向。

在国漫崛起背景下,李早强调与B站的长期合作关系。从《我为歌狂》第二季起,该作品即在B站独家播出。《中国奇谭》系列因实验性内容与B站用户高度契合,获得平台认可。数据显示正片播放量达3.5亿,二创视频播放量远超这一数字,为深度合作夯实基础。

《中国奇谭》在B站出圈后,为后续创作带来重要启示。诸多创作者和导演开始重视观众弹幕互动,部分导演如《鹅鹅鹅》创作者,更将弹幕融入叙事结构,形成独特的互动体验。这种双向反馈机制正在重塑国漫创作生态。

在近日的采访中,谈及是否有开发其他故事为大电影的计划,李早表示目前优先推进的是《中国奇谭》第二季,该季预计于明年上映。当被问及《浪浪山小妖怪》如何延续短片的成功时,他提到创作团队始终秉持着"讲好故事"的核心理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形式的融合,传递勇气与力量,帮助观众更好面对生活。

关于国漫市场环境的变化,李早指出行业正呈现三大趋势:动画电影化程度提升,动画已突破原有受众局限,形成更广泛的观影群体;题材与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中国奇谭》与《浪浪山小妖怪》正通过创新实践推动这一进程;产业生态逐渐成熟,观众不仅能通过影视作品获得娱乐,还能在多场景中产生情绪共鸣。

谈及《哪吒2》票房突破150亿元对创作方向的影响,李早强调该成绩并非创作决策的出发点。他认为创作者应聚焦自身优势与项目适配性,根据投资规模、故事特性及团队能力选择合适的美术形式,主张保持类型多样性,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作品选择。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