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如何评价《南京照相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96更新:2025-09-02 12:45:50

电影《南京照相馆》聚焦于1937年南京陷落后的惨烈历史。阿昌、毓秀、老金等素不相识的普通市民,为躲避日军屠杀隐匿于吉祥照相馆,通过为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试图换取苟活的机会。在显影过程中,一张张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照片逐渐浮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这些血色底片。自7月25日上映以来,该片在五天内总票房已突破6亿元大关,首日南京观众贡献了59.7%的票房份额,次日该比例仍维持在54.7%。

《南京照相馆》以影像为载体,将南京的城市肌理与人文记忆凝固在胶片的方寸之间。从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到斑驳的城墙,从老宅的雕花窗棂到街角的市井烟火,那些深植于南京人骨髓中的生活片段,都在镜头中获得了永恒的定格。当1937年的历史尘埃落定,这些影像不仅成为战乱年代的见证,更在跨越时空的维度上,勾勒出南京城市变迁的深层轨迹。关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南京本地人普遍认为它以独特的方式让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同时也让不同时空的南京人能够共享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

我家毗邻莫愁湖,每日从阳台远眺湖光,恍若与湖水共眠;工作单位坐落于杨公井街区,与同事常在此共享午间便餐;挚友的办公室位于中华门脚下,昔日我常于暮色中接她下班;另一位好友的住所则在评事街巷,而我的弟弟则栖身于挹江门畔的小桃园。这些如今焕发光彩的地标,曾以另一种方式铭刻着历史——我仿佛能看见,那些沉睡于黑土之下的身躯,仍带着永不褪色的血痕。当银幕落幕,凌晨的南京风裹挟着凉意,令我全身战栗,而这家位于中山门外的影院,竟与那些尘封的记忆悄然重叠。

作为南京本土的00后一代,我坦言对这部影片抱有复杂情绪。无需多想,片中必然充斥着令人心碎的历史场景,但因路演想见刘昊然,还是走进了影院。王骁老师饰演的老南京令人倍感亲切,他口中的南京方言仿佛带着江风里的余韵。最触动我的是那句"死记硬背",当民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响起时,记忆瞬间被拉回无数个夏日午后,外婆摇着蒲扇哼唱的温柔画面。影片结尾苏柳昌报地名的片段,每个熟悉地名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闸门,令人潸然泪下。或许正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才会在邮差编号1213的细节中感受到特殊意义——这恰好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重合。对于我而言,12月13日不只是警报声的日期,更是课本上冰冷文字的具象化,是春秋游时参观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体记忆,更是离乡后每年收到的短信里,永远不变的警示与缅怀。

在灵谷寺的演绎中,王骁刻画的“老金”堪称南京文化的生动缩影。他用一口地道的南京腔传递着城市特有的烟火气与人情味,那些看似生硬的言语背后,实则是南京人深沉的情感表达。尽管有人认为南京话如同街头巷尾的争执,但正是这种直白让角色更具真实感,也凸显了南京人特有的性格魅力。王骁的表演细腻入微,每一个语气转折都精准诠释了“南京大萝卜”那刚毅坚韧的特质——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言语不多却行动果敢。最令人动容的是结尾那句掷地有声的呐喊:“老子是pe照片滴!老子是pe照片滴!南京给你们糟蹋成什么diao样了?!来来来,pe!你们不是喜欢pe嘛!”这番台词不仅展现了角色的个性张力,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南京人对故土的深情厚谊。随后的独白中,他提到:“贡院街虽然只是短短一条巷子,可南京人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都在里面了。”那一刻,即使强忍泪水,也难掩内心的感动,因为身为南京人,始终坚信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滋养。从童年起便深知,南京承载过无数悲欢离合,而代代相传的,却是永不熄灭的“大爱”精神。

南京城墙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熟悉的名字让人心绪难平。提及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外婆的讲述令我哽咽难抑。她曾亲眼目睹外秦淮河漂浮着无数尸体,其中不乏被捂死的婴儿——为躲避日本人的搜查,这些无助的生命在绝望中被藏匿。观《南京照相馆》时,那些历史影像让我痛彻心扉,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Amore的评论以地道的南京话开场,生动还原了老百姓仓皇逃难的场景,当熟悉的秦淮河意象浮现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些街坊邻居的慌乱与无助。这种沉浸式的情感共鸣,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往事,而是近在咫尺的伤痛。@楼顶打墙的细节则进一步强化了场景的真实感,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苦难与人性挣扎的时代洪流。

作为一名南京本地居民,看着电影中熟悉的地名与建筑被毁的场景,内心充满痛楚。尤其是挹江门,我曾在此工作的单位,还曾带着伴侣在南京城墙拍摄婚纱照。当镜头展现城门残破的模样时,我泪如雨下。七家湾的出现也让我感慨万千,此前只知道那里有锅贴,如今才意识到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记忆。当阿昌喊出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挹江门、雨花台等地名时,那场情感的决堤仿佛将整座城市的历史都唤醒了。

离开《南京照相馆》的观影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夫子庙的繁盛夜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在此刻尤为强烈——霓虹灯下商贩的吆喝声与《如愿》的旋律交织,构成一幅和平年代的温馨画卷。而当回望88年前那个被战火笼罩的寒冬,那些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身影,或许永远无法想象此刻南京的安宁与繁荣。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是他们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奢望。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时代,实属幸运。唯有铭记历史,方能警醒今人,继承先辈遗志,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