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顶级女演员突然退圈,太飒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85更新:2025-09-11 16:21:21

近日,法国电影界传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燃烧女子的肖像》主演阿黛拉·哈内尔正式宣布告别演艺事业,她在声明中强烈批评法国电影行业对"性侵扰行为"的漠视态度,认为相关方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女性权益。

并点名电影界多位受到争议的大咖级人物。

近日,电影界多位备受争议的知名人物被公开点名,其中包括法国著名演员热拉尔·德帕迪约、波兰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及法国电影局局长多米尼克·布托纳。这些人士因过往争议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而他们对受害者发声的态度则被批评为将他人痛苦视作阻碍。

即便未曾深入了解阿黛拉·哈内尔,也能从她那震撼人心的「退圈宣言」中感受到强烈冲击。实际上,这段引发轩然大波的发言恰是哈内尔一贯的行事风格。无论现实还是银幕,她始终以果敢坚韧的形象被世人铭记。而此次公开退出演艺圈,更是延续了她过往的抗争传统——直指法国电影界长期存在的性骚扰文化。法国电影界的深层症结究竟何在?这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为何选择主动退出?借这个机会,鱼叔想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件事。以及,这位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阿黛拉·哈内尔Adèle Haenel

1989年出生的法国女演员哈内尔,现年34岁,近年来在法国影视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她首次亮相是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凭借该片成功塑造了兼具高挑身材、优雅气质与刚毅特质的银幕形象,引发广泛关注。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聚焦LGBT群体的影片中,哈内尔的表演堪称惊艳。她饰演的贵族少女与来访的女画家在封闭的孤岛环境里展开一段禁忌之恋,两人在艺术创作与情感互动中逐渐靠近。虽然这段感情注定无法圆满,但她们真挚热烈的情感纠葛却让整个故事充满戏剧张力。

哈内尔这一角色通过禁忌恋情的设定,既展现了人物独特的魅力,也凸显了其内在的刚毅气质。她对母亲权威的挑战、对既定婚约的反抗,以及对传统画师的挣脱,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系统性压迫。这种看似个人化的抗争行为,实则是整个时代对性别不公的无声控诉,折射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争取自主权的艰难历程。

该电影自上映以来便取得巨大成功,不仅成功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更斩获了戛纳酷儿金棕榈大奖。这一奖项历史上首次由女性导演执导的作品获得殊荣,标志着女性在电影艺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影片在金球奖、英国学院奖等多个国际奖项榜单上引发热议,主演哈内尔则相继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与法国凯撒奖最具分量的提名,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燃烧女子的肖像》所蕴含的炽热艺术生命力,既是角色灵魂的映射,也彰显其真实个性。追溯她的演艺生涯可以发现,从早期作品开始她便将个人信念与角色塑造紧密交织。哈内尔早在2002年以13岁之龄在首部作品《恶魔的孩子》中担纲主演,饰演一位历经磨难的少女角色,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天赋。

2007年,哈内尔与《燃烧女子的肖像》导演瑟琳·席安玛共同执导了首部长度影视作品《水仙花开》。该片成功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也使当时年仅18岁的主演哈内尔获得法国凯撒奖最具潜力女演员的官方提名。影片最为动人的是她对爱情与友情界限模糊的细腻演绎,精准捕捉了少女时期特有的朦胧情感。

2013年,哈内尔与女导演共同执导的电影《苏珊娜》上映,凭借在该片中的精彩演绎,她荣获第39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配角奖。

翌年,哈内尔在电影《初恋战士》中出演,该片塑造了与以往不同的角色形象。她饰演的丛林战士展现出健壮的体格与奔放的性格特质,这一突破性角色使其斩获第40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荣誉。

2017年,聚焦艾滋病救助议题的电影《每分钟120击》荣获多项国际殊荣。值得关注的是,哈内尔作为配角,其戏份同样引人注目,精湛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位法国女演员自踏入影坛以来已深耕二十一载,参演超过30部影视作品。其中16部电影作品曾入围戛纳电影节,6次获得法国凯撒奖提名,并两度斩获殊荣。现年34岁的她已成为法国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此次毅然决然退出演艺圈的决定,不仅在法国电影界掀起巨大波澜,更被解读为她对抗性侵问题所展现出的坚定立场与非凡勇气。

哈内尔一直致力于反对性侵行为,展现出坚定的立场。这种态度与其个人遭遇密不可分——她本人曾是性侵受害者。作为导演处女作《恶魔的孩子》的创作者,该片虽获得广泛好评,但其背后却暗藏阴影,导演克里斯多夫·卢基亚被指控为"恶魔的导演"。据称,在电影拍摄期间,年仅13岁的哈内尔曾遭受这位年近40岁的导演性侵。

根据哈内尔的回忆,起初卢基亚仅通过搂肩、耳语和脸颊亲吻等方式与人互动。剧组成员曾将他们视为父女般亲密,但部分人曾对他的行为提出质疑。面对质疑,卢基亚总以指导小演员为由进行辩解。拍摄期间,我尚未成年,被迫与卢基亚维持密切关系,每周六前往他家中,两人独处,他会靠近、亲吻并抚摸我。我的情感从最初的感恩与崇敬逐渐转变为恐惧与憎恶,内心充满羞耻感,甚至产生逃离现实的念头。

直至2019年,这一隐秘过往才首次被法国媒体曝光。消息一经披露,法国电影界顿时陷入震惊,曾以知识分子形象示人的卢基亚,其虚伪面貌被彻底揭穿。随后,他因涉嫌相关罪名被警方拘捕,并成为法国导演协会历史上首位被除名的成员。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之所以迟至2019年才被公开,与其对哈内尔造成的深远心理创伤密不可分。

凭借《恶魔的孩子》的出色表现,哈内尔作为初入影坛的新人迅速走红,被誉为法国影坛的明日之星。然而,为摆脱卢基亚的掌控,她毅然决定暂停电影事业。整整五年间,她彻底淡出了影视圈。直至2007年,她以电影《水仙花开》重返影坛。不仅外貌褪去了五年前的青涩,演技亦日趋成熟。

最显著的转变在于她性格的愈发坚韧。那段过往经历并未摧毁她的意志,反而塑造出如今坚强的她。此后,哈内尔通过一系列作品持续惊艳观众,更以现实中的积极行为不断收获广泛赞誉与支持。2014年,在凯撒奖颁奖典礼上,她公开宣布性取向,其伴侣身份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女导演正是瑟琳·席安玛,两人曾合作执导《水仙花开》与《燃烧女子的肖像》两部作品。

与某人的相遇与互动赋予了哈内尔持续前行的力量。她曾在法国多次参与反对性骚扰的抗议活动,始终坚定地为女性权益发声。正是因于此,她逐渐成为法国电影界反对性侵的重要象征人物之一。

2020年第45届凯撒奖颁奖典礼上,罗曼·波兰斯基因执导纪录片《我控诉》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决定引发了巨大争议。该夜被广泛视为「法国电影史上的耻辱之夜」,原因在于这位享誉国际的导演始终未能摆脱其1977年性侵未成年人的指控阴影。尽管性侵案在2008年曝光后导致美国对其实施通缉,但因受害者已公开表示原谅并请求撤销指控,他得以在法国继续其创作生涯。这一事件使波兰斯基的获奖成为道德与艺术评判交织的焦点,也凸显了国际影坛在荣誉授予过程中面临的复杂伦理考量。

2019年,关于罗曼·波兰斯基的纪录片《被通缉的与被渴望的》再度引发舆论风暴,一名法国女演员指控该导演于1975年在瑞士对其实施性侵犯,当时她年仅18岁。然而,由于法国对性侵罪的追诉期限为20年,该指控未能触及法律追责的范围,使波兰斯基再次规避了司法制裁。因此,当凯撒奖将导演奖颁发给波兰斯基时,舆论迅速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广泛争议。《燃烧女子的肖像》的主创团队在颁奖现场纷纷离场,表达强烈不满。其中,哈内尔在离场时边拍手边高声讽刺道:‘丢人!恋童癖万岁,恋童癖真棒!’

场外聚集了大量示威民众,抗议声浪持续高涨。哈内尔现身抗议现场并肩同行,愤怒地向媒体痛斥——「这是对全球女性尊严的公然践踏!」

自那之后,哈内尔彻底告别了电影行业。她对法国影视界的现状感到失望,直言该领域长期被男性主导,存在明显的性别失衡问题。2022年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将适度参与电影工作,但仍会持续投身戏剧领域。而这一次,她的决断更加坚定——选择彻底退出娱乐圈。她强调:"除了我的身体和正直,我别无他物可作为武器。你们拥有财富,可以沉溺于金钱与权力的漩涡,但无法让我成为旁观者。我将你们从我的世界中剔除。我的离去不仅是退出,更是以行动表达抗议。我加入的,是那些更看重意义与尊严的同行。"

近年来,法国电影界频频陷入道德争议漩涡。当被性侵指控牵连的波兰斯基仍能斩获凯撒奖时,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法国电影界长期存在的价值取向悖论——艺术至上原则与社会道德底线之间的张力。评奖机制对创作者艺术成就的倾斜性认可,暴露出业界在面对丑闻时更倾向于守护艺术本质,而非单纯追求道德审判的倾向。

此类争议并非法国独有,艺术界普遍面临这一矛盾。波兰斯基的《我控诉》在次年斩获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及费比西奖最佳影片,与前一年在法国引发的讨论形成呼应。

针对影片入围引发的争议,时任评审委员会主席的阿根廷女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作出如下回应:「尽管对波兰斯基本人存在不同意见,但其作品的入选为探讨相关议题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世界艺术电影的重要代表,阿根廷女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的作品始终备受推崇。在法国电影界,其地位更被置于核心位置。除了波兰斯基外,多位导演都曾因作品影响力获得类似赞誉。然而,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却卷入了备受关注的性侵争议。曾有女演员桑德·范·罗伊指控其在下药致人昏迷后实施性侵,案件历经多次反复。尽管贝松始终否认所有指控,仅承认存在婚外情并声称两人存在「自愿的性关系」,但巴黎法院在近五年的反复审理后仍判定其无罪。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司法程序最终未认定罪责,但公众对这一判决的质疑持续发酵,许多民众认为这实质上是对法国电影界权威人士的再一次庇护。

以伍迪·艾伦为例,这位导演及编剧凭借其作品曾16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最终斩获4座奥斯卡小金人,享有盛誉。然而自1992年起,他便陷入持续性的性骚扰指控风波,被指对养女实施不当行为。尽管始终否认相关指控且未获刑事定罪,但性骚扰的阴影却如影随形。直至MeToo运动席卷全球,这一事件再度引发关注,多位好莱坞演员公开表态将不再与他合作,包括迈克尔·凯恩、科林·费尔斯、蒂莫西·柴勒梅德等知名影人。在舆论的持续发酵下,伍迪·艾伦逐渐淡出了好莱坞主流视线。

尽管如此,他在法国电影界引领的欧洲地区依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正是他将这部收官之作《Wasp 22》选在巴黎进行拍摄的重要原因。

法国电影界的宽容态度与该国法律体系存在密切关联。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在性相关法律的界定上相对宽松,尤其体现在性同意年龄的定义上。长期以来,法国并未设定明确的法定性同意年龄,也未对相关诉讼时效作出明确规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曾流行"完全自由"的理念,1977年甚至有观点主张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视为无罪。这一时期的社会观念转变获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也正是这种法律环境使得波兰斯基在法国能够避免类似美国的长期牢狱之灾。

这一局面直到2021年才实现转变。法国政府通过立法明确将法定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填补既存的法律空白。

哈内尔的离场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她展现的坚韧不屈的勇气更值得敬佩。此次事件或将成为一记警钟,迫使法国电影界反思其对待失德艺术家的模糊立场。作为素来推崇艺术纯粹性的国家,法国却因道德问题将一位优秀女演员推向舆论漩涡,这种反差无疑构成强烈讽刺。

本文至此结束,敬请关注后续内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