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孙燕姿”出道即顶流 或造成侵权问题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69更新:2025-09-11 16:11:26

近期,AI歌手孙燕姿在网络引发热议,其音乐作品产出速度惊人。该AI模仿者通过视频创作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孙燕姿的声音特征后,对其他艺人的经典作品进行演绎,部分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突破百万。然而,这一现象也伴随着版权争议,涉及声音版权与音乐版权的双重问题。随着AI歌手的走红,人们开始关注:AI技术是否构成对原歌手声音的侵权?AI翻唱是否侵犯了原曲作者的音乐版权?更深层次的法律界定与伦理边界问题也逐渐浮现。该AI孙燕姿的出现,使得观众在欣赏时难以分辨作品来源,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广泛讨论。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AI孙燕姿”主要依赖开源生成式语音训练模型。该技术流程包括:首先通过视频去伴奏或提取对话方式获取孙燕姿无混响的原始声源,继而将这些声学数据作为目标音色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形成可复现其音色特征的算法模型。通过该模型可实现对任意音色的歌声转换,最终经后期调校后生成具有孙燕姿声线特征的演唱作品。目前该AI歌手已覆盖流行、民谣等多类音乐风格,其音色还原度极高,甚至能精准复现换气声与咬字尾音,导致部分粉丝难以分辨真伪。

法律层面引发争议主要涉及三项权利:1. 姓名权:AI歌手使用明星真实姓名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2. 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若基于他人合法录音制品制作新作品需支付报酬,但单纯音色或唱腔不构成著作权保护范围;3. 商标权:声音可作为商标受保护,若AI歌手使用具有商业标识性的声音可能涉及商标侵权。岳屾山指出,此类行为可能同时违反民法典中对声音的肖像权保护条款,且存在伪造身份、误导公众的法律风险。

伦理风险同样值得关注。粟晓南提到,现实已出现利用他人声音实施诈骗的案例,如通过技术手段模仿个人声音进行电信欺诈。梁正则警示,若AI歌手基于网红声音训练后与多人进行情感互动,可能引发道德伦理困境,存在触碰伦理红线的潜在风险。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制度亟需完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今年4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迈出第一步,但未来仍需明确区分技术提供方、内容生产方和平台发布方等不同主体的责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