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大爆之后,他也该火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86更新:2025-09-02 11:14:48

电影《南京照相馆》近期引发广泛关注,凭借卓越的口碑与票房表现,其热度持续攀升。影片首映票房预测仅为13亿,却在上映过程中屡创新高,先后突破32亿、37亿大关,最终 surpassed 42亿的票房纪录。

其成功不仅源于深厚历史积淀激发的民族情感,更在于选取了独特视角——聚焦于承载抗争记忆与历史证据的影像资料。

不少人可能不清楚,早在38年前,即1985年,中国就已经有一部电影以相似的题材呈现。这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影片,是首部完整展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视作品。陈道明在片中担任主演,其艺术表现力为该题材的影视创作奠定了基础。影片拍摄过程中历经多次剧本删减与立项波折,最终得以上映实属不易。令人意外的是,该片当年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却随着后续同类题材作品的涌现,逐渐被观众遗忘。

今天,鱼叔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回顾这部经典影片——《屠城血证》

《屠城血证》作为我国首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剧情片,其诞生过程充满波折。导演罗冠群早年任职八一电影制片厂,自1958年驻扎南京以来,长期未能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直至1980年代初,因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材引发国际争议,他通过媒体首次系统接触到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在参观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深受触动,随即向制片厂提交拍摄方案,立志通过银幕还原这段沉痛历史。

在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的背景下,他多次遭到相关部门的警告,诸如"影片可能无法通过审查"或"不宜过多展现血腥场景"。然而他始终坚持要完整呈现历史真相,甚至在尚未获得立项批准的情况下,便开始着手史料搜集工作。为追求历史还原的真实性,他特意采用砍头、活埋、活烧等极端暴行的场景再现手法。面对质疑,他反问:"当年某部武打片中演员肠子外露的镜头都被保留,为何我们不能如此?"

如何呈现这一题材仍面临巨大挑战。国内在这一历史事件的影视创作上尚未形成有效突破。过往抗战题材影片多陷入神勇八路军拯救村庄、机智儿童智斗日军等程式化叙事模式。面对创作困境,导演试图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间寻找平衡点。他既希望展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复杂性,又刻意规避单一维度的英雄塑造。因此特别塑造了陈道明饰演的日军军官角色,该人物既体现出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又在与恋人重逢的情节中展现出人性的微妙挣扎。

在拍摄过程中,团队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初期设计的日军服装参考了1941年背景的美国电影《太阳帝国》,采用翻领款式,但随后发现1937年的日军制服应为直领设计,不得不将所有已拍摄镜头报废。由于进口胶片比例限制为1:3,这一决定导致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得益于导演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这部影片在历经38年后再度引发共鸣,其震撼力依旧超越时间界限。影片所采用的史料与《南京照相馆》如出一辙,皆源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16张日军暴行照片。这些影像由照相馆学徒罗瑾在1937年秘密拍摄,后经爱国青年吴旋冒死保存,最终成为1946年东京审判中揭露战争罪行的关键物证。

与《南京照相馆》专注于照相馆叙事不同,该片采用多线叙事手法,以医生、照相馆老板及日军军官的视角为轴心,构建起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主角医生最初抱持侥幸心理,认为职业身份能赋予特殊庇护权,甚至劝导同胞放弃抵抗。然而随着目睹日军暴行,其内心逐渐由侥幸转为绝望,最终毅然选择反抗。

照相馆老板最初为保全自身而为日军处理照相业务,但随着日军暴行的加剧,他最终选择以生命为代价,将记录罪证的底片秘密传递出去,完成了从屈辱生存到英勇反抗的蜕变。

在军国主义铁蹄下,部分日军军官曾短暂萌生人性反思,然而这种动摇终被严苛的体制彻底抹除。不同阶层、身份的个体命运交织成「屠城血证」,见证着集体暴力如何吞噬人性光辉。

令人动容的是,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意外捕捉到真实的历史见证者。当镜头对准伤兵医院场景时,两位年迈的群众演员突然落泪,经了解才知她们竟是当年的幸存者——一位失去了丈夫,另一位兄弟则遭受了七刀致命伤。

令人遗憾的是,该电影在最终版本中经历了大规模删减,所有血腥与暴力场景均被移除。据传影片结尾曾有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的镜头,由陈道明饰演的日军军官赤裸着身躯抱着恋人遗体悲怆离世,这一充满隐喻的画面也未能保留,使观众无缘得见。

幸运的是,该电影在上映后即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不仅斩获多项电影奖项,更包括1991年东京世界和平电影节的故事奖。其发行规模超出预期,全国范围内售出280个拷贝。首映当月,南京地区观影人数突破140万人次,而江苏某县虽人口仅3万,但观影人数却高达5万,展现出极高的受欢迎程度。

尽管从当代视角审视,《南京照相馆》在艺术呈现上仍存在明显缺陷。影片采用群像叙事手法,导致故事线相对松散,相较于《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以个体命运映射时代创伤的作品,情感共鸣显得不足。八十年代特有的戏剧化表达方式,以及全由华人演员演绎外国角色、使用中文对白的呈现形式,在当下看来略显刻意。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美术场景与服装道具的质感粗糙也进一步削弱了影片的沉浸感。

然而,鱼叔在观看了《南京照相馆》后,重新审视《屠城血证》时产生新的认知。他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屠城血证》更能揭示历史的深层残酷性。并非否定《南京照相馆》的拍摄质量,而是指出两部作品呈现的历史真实呈现出不同的维度。《南京照相馆》聚焦于受难者如何在绝境中奋力反抗,以影像作为抗争的象征;而《屠城血证》则通过其紧迫、粗粝且破碎的影像风格,更贴近对历史本质的宏观呈现。

与后来众多影片惯于构建鲜明的英雄形象不同,该片在角色塑造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取舍。大量角色如学生、护士、战士与难民,仅在画面中短暂出现数分钟后便戛然而止。影片摒弃了冗长的对白、刻意的悲剧铺垫与戏剧化的高光时刻,甚至未曾为人物留下姓名。这种处理方式或许并非刻意安排,却在无意间重现了历史现场的残酷真实——那些在战火中转瞬即逝的生命轨迹。

电影的叙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质,缺乏贯穿始终的清晰脉络。观众难以与某个角色建立情感联结,仿佛置身于由零散新闻素材堆叠而成的影像拼贴。这种叙事方式在传统电影视角中常被批评为失序,却在当代语境下显露出独特的表达价值。当镜头聚焦于民族承受无名之死的重负,城市在暴力阴影下丧失话语权时,其无法完整还原历史真相的局限性,恰恰成为记录被刻意掩盖的苦难的特殊载体。

电影艺术往往局限于捕捉一缕微光,而真实历史则展现出深邃而阴暗的复杂性。在南京大屠杀的诸多未被电影呈现的残酷证据中,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于1937年拍摄的四卷胶片尤为震撼。这些影像记录了日军暴行的惨烈细节:一名少年的后颈被军刀劈砍却仍跪在血泊中;幼女遭受性侵后的撕裂伤被镜头近距离定格;池塘内密密麻麻的浮尸堆叠至水面完全隐没……1990年最后一卷胶片被发现时,画面中呈现的暴虐场景让修复人员不禁潸然泪下。

罗瑾守护历史罪证的惊险历程同样令人动容。在真实历史记载中,罗瑾曾将相册秘密藏匿于毗卢寺厕所的墙洞之内,然而数月后相册却神秘失踪。实际上,是另一位学员吴旋在夜深人静时将其转移,并深埋在自家灶膛之中。抗战胜利后,吴旋在灶膛余烬里重新挖掘出相册时,发现封面已被高温烤焦,原本的16张照片中有3张因受热粘连而损毁,仅剩13张影像清晰可辨。这一段「险些被灶台吞噬」的惊险细节,在影视作品中被简化为一次顺利的转移过程。而在后续的采访节目中,当事人却反复提及那段充满恐惧与不安的创伤记忆。

《南京照相馆》中那些被几句台词略作提及的石砖,实则暗含着日军对南京实施的大规模系统性掠夺。据记载,日军宪兵队曾对南京的公私藏品进行编号、拍照与制表,将玉器、字画、青铜器等文物分门别类装箱贴签,计划通过船只运往日本。对于难以搬运的碑刻与牌坊,日军则选择就地摧毁并拍摄留存,以此作为彰显「摧毁中华文明」的战功。

大量影像资料、证人证词与历史档案交织成一幅「比电影更黑暗的底片」。摒弃了音乐与戏剧性的叙事技巧,唯有加害者冷峻笔触勾勒的暴行、幸存者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以及证据几度濒临消失的边缘。历史真相的沉重分量,或许任何银幕都无法承载其深刻内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的力量是徒劳的。正反两面都表明了,唯有通过多元视角的影像呈现,才能逐步拼凑出更立体的历史图景。从《屠城血证》中展现的照相馆雏形,到如今以《南京照相馆》为代表的影像作品,不断深化着对这段历史的视觉记录。当前,已有诸多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持续引领我们不断重返历史现场。

影片《黑太阳731》与《黑太阳:南京大屠杀》采用高度写实的影像风格,通过血淋淋的实拍手法无保留地展现日军在战争中的暴行。

电影《南京1937》通过中日混血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分裂命运,深刻揭示血缘纽带与民族归属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影片《五月八月》以全程低角度拍摄手法,通过两位小女孩的天真视角展开叙述,用破碎的童真意象映照出大屠杀对纯真世界造成的毁灭性冲击。

影片《栖霞寺1937》以1937年栖霞寺僧众救助2.4万难民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揭示宗教场所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抗争力量。

《南京!南京!》以双重视角展开叙事,前半段聚焦中国士兵在战火中的坚守与挣扎,后半段则转向侵华日军的冷酷与麻木,通过黑白影像的克制表达,深刻剖析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撕裂与挣扎。

《拉贝日记》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亲身记录为载体,全景式展现了1937年南京安全区内约25万平民在战火中的生存状态,生动呈现了他们在极端困境中守护生命与尊严的历史片段。

电影《金陵十三钗》围绕一座被封闭的教堂展开,讲述13位风尘女子主动取代女学生前往刑场赴死的故事,通过身份的互换引发对“生存权归属”的深刻诘问。

多部力作从多元视角切入,将残缺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但这一成果或许仍显不足。尽管大量史料已然呈现,但仍有诸多空白亟待电影创作者深入挖掘与诠释。例如,东京审判中围绕证据的激烈交锋与博弈,正是展现历史真相的重要维度。

战后幸存者的漫长历程

从亲历者视角解构日军战时的虚假叙述与战后反思,探析历史记忆的冲突与人性的辩证剖析……

历史并非单一叙事的完整图景,而是由不同时代的集体记忆层层叠加而成的动态呈现过程。鱼叔始终期待未来涌现更多作品,能够重现影像背后那些悄然消逝的面孔、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文化断代与民族抗争的深层印记。唯有通过多元视角的交织碰撞,我们才能逐步显影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血色影像,让过往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获得真实回响,对抗遗忘的侵蚀与记忆的痛楚。

文章结束。若您觉得本文有帮助,请点击下方的「赞」和「推荐」按钮。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