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层牛马应该看看《长安的荔枝》?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41更新:2025-09-02 10:26:35

昨晚观看了《长安的荔枝》,我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政治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上。笔者认为,基层工作者尤其应当走进影院,通过这部作品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语境下的权力逻辑。以下是我对影片的几点思考,仅作参考,不涉及剧情揭示:

这一观点源于影片情节,尽管具体细节可能有所侧重。故事中通过岭南向长安运送荔枝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层层加码”的核心逻辑:原本只需运一枞荔枝,但因杨贵妃一人享用,其两位姐妹亦需分得一份,最终演变为200枞的庞大需求。数字虽显夸张,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官僚体系运作的现实。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种层层加码几乎成为制度性难题,原著通过官员间的对话揭示了其内在逻辑——每个层级都需为任务完成预留余地,否则将面临问责风险,因此“加码”成为维系系统运转的无奈选择。

权力滥用往往伴随着制度性失序。原著中韩十四与杜甫共同为李善德出谋划策的桥段,揭示了唐玄宗时期特殊的权力结构:皇帝频繁设置各类“使”职,如瓜果使、渔获使等,这些特殊机构拥有超越常规的决策权,实质上是用公共资源满足宫廷私欲。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这种权力扩张直接导致了帝国财政的崩溃。韩十四建议李善于接受荔枝使职位,既是对制度漏洞的清醒认知,也暗含对生存现实的妥协——即便最终任务失败,亦可为家人谋得生存资源。

权力扩张的背后是监督体系的失效。唐玄宗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与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其治国理念的转变与朝中谏臣的沉浮直接相关。从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臣,到天宝年间倚重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治国方略的更迭折射出皇帝能否吸纳谏言的差异。影片中安禄山的反叛野心虽被诸多官员察觉,却因言官屡遭打压而无法有效传达。这种信息流通的阻塞,恰是皇权过度扩张的必然结果,也解释了为何“长距离鲜荔枝运输”这类极端指令能够畅通无阻地下达。

4、言论受限的背后是制度缺失。郭建龙在《盛世的崩塌》中指出,唐代缺乏系统性的保障言官安全的制度框架,所谓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典范",本质上是李世民的权术手段。更关键的是,皇帝能否获取真实信息取决于个人修养,而非制度设计。相较之下,被视为积贫积弱的宋代却建立了"不杀言官"的政治传统(邓小南著)。因此,唐代的盛世更多依赖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形成了一种带有二元特征的政权结构。如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称臣以确保后方安全,至太宗时期又转而征服突厥分割其势力。这种政权本质决定了其制度仍存粗放与野蛮的特征,例如继承制度的混乱导致兄弟相残,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如岭南五府经略使犹如地方霸主),进而引发藩镇割据。

5、制度缺陷引发财政困局。即便盛唐时期,国家仍面临严重财政危机,根源在于税收体系未建立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唐初依靠军功集团建立政权,李世民登基后又形成新的功臣集团,政府缺乏对土地规模的掌控能力,只能转嫁税负给普通百姓。这种对基层的过度索取制造了财政幻觉——似乎资源取之不尽。杨国忠在运送荔枝时随意加税的行为,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若非外部势力的牵制,如阿拉伯帝国位于西方、吐蕃势力有限、契丹尚未崛起,唐代可能早如元朝般在百年内土崩瓦解。

6、民营企业展现出更强的制度突破能力。影片中负责接应李善德的私商苏谅,暗喻当代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特质。原著提及的"浙东渔获使"每年消耗43万工时为皇室运输海鲜,凸显了传统国企缺乏成本意识的特性——其核心目标是满足权力阶层需求,且习惯于在危机时推卸责任。民营企业之所以更可靠,既因效率优势带来的资源优化能力(如李善德作为项目负责人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也因敢于突破既有制度框架的特质。这解释了为何诸多民营企业家面临制度约束,他们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挑战规则,而空谈者则得以置身事外。

7、家庭、友情与远方构成了底层民众的核心生存支撑。李善德作为从九品小吏,虽命运多舛但展现出责任感,其对妻女的关爱与承担房贷的担当,构成了精神支柱。在京城与杜甫、韩十四的深厚情谊,在岭南与商贾、奴隶及侗人首领建立的互信关系,彰显了这些非制度性关系的重要性。作者为李善德设计的流放结局,恰将其送往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南方。虽然面临瘴气困扰,但远离政治中心的热带地区提供了物产丰富的生存空间,这种"远方"成为底层民众难得的避风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