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突然定档上映!背后的真相你了解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55更新:2025-09-02 09:50:10

从未有一部影片能在上映前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讨论。当最终确定上映时间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声支持,不仅为影片造势,更借此平息此前的种种争议。这场围绕《731》的舆论风暴,源自其独特的题材——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罪行,这一历史议题此前鲜有影视作品触及。究其原因,这段历史的沉重性远超寻常。在1988年,内地出生、台湾长大的牟敦芾导演曾以《黑太阳731》再现这段黑暗往事,采用纪实手法呈现尸体解剖实验、冻伤实验等触目惊心的画面,被评价为“史上最血腥港片之一”。然而,影片展现的残酷程度不过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正因如此,数十年间再无同类作品问世。

今年夏天,中国电影市场因一部影片的档期调整掀起轩然大波。原定于7月31日上映的《731》,却迟迟不见于影院排片表。面对“临时撤档”“审查未过”等猜测,8月3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突然同步发布消息:该片最终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这种前所未有的集体官宣规格,堪称当年《长津湖》的待遇,彻底粉碎了关于影片存在政治偏差的谣言。这场档期风波背后,暗含的不仅是商业考量,更是历史认知的深层博弈。

导演赵林山为完成此片抵押房产、耗时九年;主演姜武在拍摄过程中多次情绪崩溃,这些创作艰辛背后,是创作者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影片的政治安全性早在制作阶段便得到保障,山东、吉林、黑龙江三省宣传部及哈尔滨、青岛两市宣传部门位列“联合制作”单位,通过五级宣传系统联合审查机制,确保历史叙事的严谨性。青岛作为主要取景地需严格把控内容细节,吉林依托长影集团的历史资源,黑龙江则因哈尔滨存有731部队遗址而承担重要审查职责。

档期调整带来的商业代价显而易见——7月31日处于暑期黄金档位,而9月18日虽避开国庆档期,却恰逢年度票房低谷。这种反市场规律的抉择,凸显了影片所承载的历史教育使命。在九一八这个镌刻着民族伤痛的日子,这部电影终将印证一个真理:对历史最深刻的背叛,不是直面其残酷性,而是以温情的遗忘掩盖其存在。

日本媒体对电影档期调整的反应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7月底,当影片尚未上映时,部分日本媒体声称中国因顾及两国关系而推迟播出。然而,一旦中央媒体公布具体上映日期,他们又迅速转向批评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这种双重标准的言论,凸显了731历史问题在日本社会的特殊敏感性。日本对这段历史始终抱持否认态度,而中国民众则将近代苦难与侵华日军的暴行紧密关联。

在这一段悲惨的历史中,存在两处无可辩驳的罪证,却长期遭到日本方面的否认,即南京大屠杀与731部队实施的人体实验。日本的否认源于这两段历史触及了人类道德的底线。当年日军的行为已超出了人性的范畴,甚至可被视作恶魔之行。因此,在南京大屠杀之后,日本方面便着手销毁证据,企图掩盖其犯罪行为。

随着确凿的证据不断浮现,日本的辩解最终难以为继。然而,关于731部队的罪行,本应在二战结束后公开揭露,却因一次隐秘的交易而被暂时掩盖。1945年9月,美国派遣德特里克堡基地(现为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细菌战研究人员调查日本细菌战相关情况。此后数年,美国持续与包括731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在内的主要成员接触。1947年9月,美国国务院指示当时的驻日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为获取石井等人掌握的细菌实验资料,可选择性地“不追究其战争犯罪责任”。

为确保对日本的战后统治,美国在战后初期选择保留天皇制,双方在不追究天皇战争责任问题上达成共识。与此同时,出于遏制苏联的考量,美国希望避免731部队的生物武器研究资料落入苏联手中。借此機會,731部队创立者石井四郎与美方展开秘密协商,最终促成一项特殊安排:日本以交出全部731部队实验数据为条件,换取对天皇及细菌战相关人员的战争责任豁免。美国由此获得了大量关于人体实验、细菌战、毒气战等罪行的机密资料。

为获取生物实验数据,美方选择默许战犯的逃脱。诸如岸信介(安倍晋三外祖父)等战犯通过减刑和释放重返政界,而石井四郎本人亦得以免于审判。更为特殊的是,日本陆军大将朝香宫鸠彦王——作为昭和天皇的叔父,南京大屠杀主要责任人之一——因皇族身份逃过司法追责,直至94岁高龄去世。裕仁天皇作为日本战时最高统治者,在美军主导下未被追究战争责任,其与23名皇族将领共同免于审判。

这一系列历史安排导致战后日本未能彻底清算战争罪责。生化武器实验、强征慰安妇、强制勞工等战争暴行均未获得应有的司法审判。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加剧,部分政要和右翼势力始终拒绝正视历史。美国的支持使大量战犯后代持续影响日本政坛,其军国主义意识和侵略历史记忆至今未被完全清算。如今,80年时光流逝,中国已崛起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历史伤痛不容遗忘,战争罪责必须正视。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