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扎堆拍短剧,是“掉价”还是“真香”?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59更新:2025-09-02 05:39:14

近年来,短剧市场迅猛崛起,成为影视行业新兴热点,引发众多主流明星的关注与参与。张天爱、舒畅、盛一伦、刘晓庆等知名演员相继加入短剧创作,其中李若彤主演的微短剧《午后玫瑰》更是登陆卫视平台,以超越同期传统电视剧的收视表现成为行业标杆。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影视消费格局,更引发了影视界及市场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明星集体转型短剧领域,究竟是迫于行业变革的无奈选择,还是主动把握内容创新机遇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众多明星选择转型投入短剧领域,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动因?随着内地影视行业生态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长剧因制作周期长(通常需要6至12个月)及成本高昂的特点,致使资源持续向头部艺人集中。这种马太效应加剧了行业失衡,导致众多艺人面临作品匮乏的困境,而新生代演员则遭遇发展路径受限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短剧凭借低成本、短周期(仅需1个月即可完成制作)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艺人突破职业瓶颈的关键选择。面对头部资源逐渐收紧的趋势,不论是处于职业瓶颈期的资深艺人还是缺乏资源的新锐演员,都纷纷投身短剧领域寻求突破。例如,杨蓉凭借《二十九》中'拽姐'的角色形象成功突破事业瓶颈,而新人许梦圆则通过《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实现人气跃升。

短剧市场的迅猛扩张成为明星涉足这一领域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数据显示,该市场用户规模已突破6.62亿大关,2024年总产值达到504亿元,首度超越传统电影票房纪录,预计至2027年市场规模将攀升至856.5亿元。以倪虹洁为例,她主演的《夫妻的春节》在2025年春节期间于抖音平台播出,首日观看用户即突破1亿,截至目前总播放量已逾5亿。值得注意的是,在6.62亿的用户基数中,中老年群体占据重要位置,2024年60岁以上网民贡献了20.8%的新增用户量,且银发族群体日均观看时长超过2小时。

银发族作为主要消费群体,其支付意愿显著增强。以《闪婚老伴是豪门》为代表的短剧,精准锁定银发族为核心受众,累计充值金额突破3000万元,成功开拓传统影视未曾涉足的银发市场。商业价值与粉丝经济的双重驱动,为明星跨界拍摄短剧提供了强劲动力。近年来,短剧演员的市场价值持续攀升,粉丝经济模式(包括应援、杂志销量等)日趋完善,部分短剧演员的粉丝消费能力甚至可与偶像相媲美。例如,演员柯淳凭借《好一个乖乖女》爆红后,抖音粉丝突破400万,片酬增长10倍,并获得综艺及时尚资源的青睐。因此,短剧为明星提供了增强粉丝黏性、维持曝光度、探索新题材及获取经济收益的多重优势,自然成为其拓展事业的优选路径。

在传统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电影>长剧>短剧’层级观念中,明星转向短剧曾被视为‘主动降低自身定位’的无奈之举。然而,随着短剧市场迅速崛起,这种‘自降咖位’与‘降维打击’形成的鄙视链正逐渐瓦解。曾以电影作品奠定地位的刘晓庆,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综艺和短剧领域,一度引发‘口碑消耗’的争议。对此,她直言:‘短剧是未来的风口,演员需要拥抱变化’,这番表态不仅为行业注入新思考,更让内娱长期存在的‘咖位焦虑’出现裂痕。

部分观众将明星涉足短剧解读为一种“跨界布局”,从产业升级视角分析,明星的参与确实为短剧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资深演员的表演经验为短剧制作提供了专业支撑,如盛一伦在《开播!短剧季》中提到,短剧对情感传递的要求更为直接,而其在长剧领域的沉淀使他能迅速掌握快节奏拍摄技巧。另一方面,明星背书带来的流量影响力有效激活了短剧市场,李沐宸由《司藤》转型短劇后,其个人魅力与内容创作形成共振,成功拓展了观众群体。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明星效应正在重塑短剧行业标准,《钱少每天都在想身体在哪》通过融合商战与灵魂互换等复杂叙事,剧本质量已接近长剧水准,而明星的参与更促使制作方在内容策划和制作细节上加大投入力度。由此可见,不论是“主动降低关注度”的质疑声音,还是“行业革新”的肯定评价,本质上仍局限于对传统影视产业价值体系的既有认知框架。

当前快速崛起的短剧行业正在打破传统影视领域原有的二元结构。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最新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规模已逼近7亿大关。该业态以"流量为核心"的产业逻辑重构了价值评判体系,成功突破了传统影视市场建立的等级壁垒。值得关注的是,短剧的盈利模式创新(如会员订阅制)可能对传统影视市场形成冲击,而头部演员的跨界参与则进一步推动这一变革。例如,刘晓庆以74岁高龄出演中老年婚恋题材短剧,不仅拓展了受众群体,更凸显短剧题材的广泛包容性。

随着微短剧逐步进入精品化发展新阶段,行业正引发产业转型升级的热潮。以《逃出大英博物馆》《家里家外》等为代表的优质内容相继在省级卫视平台播出,彰显了央视、湖南广电等主流媒体通过内容扶持政策深度介入该领域的战略意图,同时重构了传统影视制作模式的认知框架。值得关注的是,主流媒体的短剧布局已超越传统广电体系范畴,3月20日澎湃新闻联合七家行业领军企业发起“百剧共创”战略计划,宣布设立6000万元专项资金池,明确未来三年打造百部精品短剧的目标,体现了新型主流媒体对短剧产业的系统化赋能态势。

根据《北京日报》最新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共有33部精品短剧在省级卫视平台播出。这一现象标志着短剧创作已突破以往的艺术定位争议,获得主流媒体的广泛认可,其价值体系正从"边缘品类"向"主流内容形态"转变。随着市场格局的演变,短剧不仅成为文艺创新的新赛道,更展现出对明星职业发展的独特赋能效应。

在明星转型路径中,短剧正演变为突破传统演艺局限的"第二曲线"。具备市场号召力的演员通过参与短剧创作,既拓展了演艺事业的边界,又实现了受众圈层的双向渗透。例如李沐宸以"横屏短剧女王"的身份完成作品破圈,进而反哺长剧资源开发;刘晓庆则借短剧平台强化"不老传奇"的IP形象,形成跨媒介的品牌价值转化。然而在行业发展机遇背后,同质化内容生产的隐忧仍需引起重视。

对于新人而言,短剧凭借其较低的参与门槛和广泛的传播力,成为实现迅速成名的重要途径。此前,演员甫磊通过短剧《虚颜》中的出色表现获得郭敬明青睐,进而参演其作品《云之羽》,成功实现了从短剧领域向长剧的转型。柯淳则凭借短剧《好一个乖乖女》的爆红,单条广告报价突破80万元,迅速跻身“短剧顶流”行列,并以短剧演员身份参与录制演技竞技节目《无限超越班》。

作为备受瞩目的“微短剧一姐”,马秋元近日正式加入热门古装剧《明月千里》,标志着其向长剧领域迈进。

然而短剧市场的迅猛扩张也伴随诸多隐患。在行业热度攀升的同时,内容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资本集中涌入促使作品陷入复制粘贴的恶性循环,形成了"三分钟一个反转,五分钟一个爆点"的标准化创作模式。当前市场上充斥着"霸总甜宠"与"穿越逆袭"等套路化题材,不仅造成观众审美疲劳,更让演员深陷角色窠臼。以2024年现象级爆款《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其单日充值金额突破两千万的商业奇迹,直接引爆了大量跟风作品的诞生。某位短剧男演员曾公开吐槽:"每天醒来便遭遇掐脖子、锁喉等情节,演到想吐!"

明星若长期参与缺乏差异化创意的短剧拍摄,不仅难以精进表演技艺,更可能削弱个人品牌价值。因此,在短剧领域发展时,艺人应着重把控以下关键维度:其一,严选具备原创性与高水准内容的剧本项目,避免陷入内容重复困境;其二,主动挑战常规表演模式,通过角色形象的多样化塑造激发观众期待;其三,与制作团队建立深度协作关系,共同研发突破传统的影像语言与叙事结构;其四,持续追踪受众审美趋势变化,动态优化个人在短剧市场的发展定位。

综上所述,短剧市场为演艺人士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们集中参与这一领域既是应对行业变革的举措,亦是主动布局新兴内容生态的体现。然而在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过程中,明星群体需把握创新内核与作品品质,警惕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唯有以差异化创作和高质量呈现突破市场同质化壁垒,方能在内容产业激烈竞争中构建持久影响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