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天奶!这烂剧到底是谁在捧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98更新:2025-09-02 05:04:16

文 | 十三姐 有人让我观看《我的后半生》,初见片名还以为与《我的前半生》存在某种关联,结果发现两者毫无关系。这种命名方式着实让人惋惜,仿佛在刻意贩卖流量密码。若能将标题改为《全世界都想嫁老头》反而更贴切。如今编剧似乎对黄昏恋题材缺乏深入理解,明明可以 straightforward 地描绘老年人追求情感自由的故事,却非要让情节变得支离破碎。女性角色在剧中被不断物化,从简单的物质服务延伸至所谓的“精神共鸣型服务伴侣”。故事主线围绕一位70岁老教授展开,妻子离世后仅用半集时间便陷入新的爱情漩涡,与年轻20多岁的护士长迅速展开恋情。然而,这种戏剧化的处理方式让人反感——情节发展过于突兀,感情线缺乏真实感。更令人无语的是,护士长步步紧逼,最终要求老教授将房产也一并交付,迫使他放弃这段关系。随后,老教授又开始新一轮的情感追逐,与女科学家建立看似高雅的柏拉图式爱情,却因女科学家癌症复发而戛然而止。这种安排不仅让剧情显得流于表面,更暴露出编剧对人物动机的浅薄理解。最后,老教授在“个人魅力”光环下又吸引了一位泼辣阿姨,这位阿姨强势介入,甚至住进他的家中。编剧似乎觉得这样的角色搭配更有趣,于是又为他安排了一个外貌酷似亡妻的女性,延续着令人窒息的剧情走向。最终,这段“天作之合”也以失败告终,结婚未久便与他人私奔。整个故事如同一出荒诞剧,情节混乱且缺乏逻辑,令人难以继续投入。

我更想探讨的是剧中对老年再婚的刻板呈现。这种将老年女性物化为"糟老头"情感附庸的设定,缺乏现实基础与社会观察。在当代社会,老年人追求情感陪伴本应得到理解,但编剧却将所有女性角色异化为服务对象——儿媳妇不仅要承担照顾公公日常的重任,更要成为其情感需求的容器,连公公的灵魂伴侣生病都需要亲家母介入照料。这种将情感关系简化为单向索取的叙事逻辑,不仅违背人性常识,更将女性置于道德困境中,迫使她们成为情感博弈的牺牲品。更令人费解的是,编剧刻意营造出公公永不缺仰慕者的幻象,甚至让亲家母的闺蜜以"情敌"身份默默付出,这种复杂的三角关系被简化为幼稚的戏剧冲突。当连最叛逆的女儿都经历180度态度转弯,全情投入支持公公的情感游戏时,整个故事的荒诞本质便暴露无遗。

这部作品原本试图探讨老年人对自由情感的追求,本应是一个温暖动人的主题,但实际呈现却令人不适。核心问题在于对女性角色的彻底客体化——当一位老年男性展开感情生活时,所有性别为“女”的角色都沦为他的情感附庸,以他的主观幸福为唯一价值。从儿媳到亲家母,从跳舞的大妈到合唱团观众,从女科学家到路人角色,每个女性的存在都服务于这位老年男性的需求,甚至被赋予“获得其认可”的使命。即便是70岁摇滚老人与40岁摇滚女性的婚姻,女性角色也需表现出“生死相许”的忠诚,同时鼓励其他男性迅速开启新恋情。更令人震惊的是,剧中男性角色的出轨对象——一位职场精英女性,其价值也被简化为“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沦为暧昧关系的载体。

剧中的老年男性群体被塑造为情感主导者,他们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热衷于“催促丧偶男性寻找第二春”。而女性角色的“独立”被异化为“依附男性”的不同形式,从“依附丈夫”转为“依附另一个男性”,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女性在晚年只能继续活在依附的枷锁中?女科学家这一形象的崩塌更是讽刺——她本应是知识与独立的象征,却最终被设定为为老人和孙辈讲述民间故事的陪伴者,甚至以绝症收场,暗示其存在意义仅限于服务剧情中的男性需求。

这种创作模式反映出中国影视作品的深层惰性:既要迎合部分观众对“主流审美”的盲目追求,又刻意回避性别观念的更新。当“女性解放”被扭曲为“获取男性认可的新方式”,当老年男性的情感自由被过度美化,女性角色的尊严与主体性反而被彻底消解。这种将女性归为男性情感容器的叙事,实则是对性别平等的嘲弄,也暴露了创作者在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