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魔改”,《东极岛》导演管虎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82更新:2025-09-02 04:55:17

自2023年方励执导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引发广泛关注与赞誉后,其改编的院线电影《东极岛》也随之备受期待。然而影片在8月8日全国公映时,首批观众却发现其叙事与纪录片存在显著差异——纪录片开篇明确标注'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而《东极岛》因此被质疑存在过度改编的问题,引发对历史真实性的讨论。

8月10日上海影城路演现场的免责声明“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通常出现在虚构剧情片中,但《东极岛》并非此类作品。对于熟悉《里斯本丸沉没》的观众而言,该事件真实发生于1942年。当时日军在香港俘获1816名英军战俘,并与布匹等物资一同装载至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上,计划经水路运往日本充当劳工。值得注意的是,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规定,未在船上悬挂战俘标识,伪装成普通商船航行。1942年10月1日,该船在穿越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时,遭到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袭击。

在二战历史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惨剧被《里斯本丸沉没》重新呈现:当日军舰船即将沉没时,他们仓促撤离了700余名本国士兵,却将300余名英军战俘用木条与帆布封禁在三个货舱内,企图掩盖战争罪行。被囚禁的战俘们拼尽全力将船舱积水泵出,连续奋战25小时后奇迹般破舱逃生,却在跳海时遭遇日军守军的密集火力,鲜血染红海浪。危急关头,46艘中国渔船如命运的使者突现海面,顶着枪林弹雨穿梭于惊涛骇浪,最终成功营救384名幸存者。影片中最动人的细节,源自豆瓣高赞短评中这样一段话:‘13岁时,他父亲出 sea 永远没有回来,也是死在了海上。所以在15岁那年,看到落水的英国人,他毫不犹豫冲去救人。’

这部影片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无视敌我之分、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施救的渔民群体。他们以超越功利的仁爱之心,在战火纷飞中守护着人性的光辉,用最朴实无华的义举诠释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着《东极岛》的上映,影片中仍保留着大量历史细节。朱一龙与吴磊饰演的阿赑、阿荡兄弟在片尾特别致敬了真实渔民的原型;倪妮饰演的渔民阿花亦基于真实人物塑造。值得注意的是,威廉·弗兰克林-米勒饰演的英国医疗兵胸口纹身的"楚"字与女子侧影,对应的是1816名战俘中一位与中国广州女子缔结婚约的英国士兵(该人物在事件中不幸遇难);而他腹部的"home"文身则反复出现,这一设计源自另一位英国士兵,其将妻子的照片藏于墨镜镜片中,以此提醒自己"必须带着能铭记家园的物件"。

“楚”字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其本义与树木有关,古汉语中“楚”指“灌木”或“荆条”。作为地名,楚国是周朝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为楚君,建立楚国,后逐渐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在文学领域,“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名源于楚地的民歌特色。此外,“楚”也常用于形容清晰、敏捷(如“楚楚动人”)或凄清(如“悲歌慷慨,有志者事竟成”中的“楚”)。该字的演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文化与政治的多重关联。

《东极岛》的创作根基源于真实历史事件,其叙事逻辑与纪录片《西极岛》《北极岛》形成鲜明对比。影片虽以浙江东极岛为原型,却并非简单的地理复刻,而是通过精心改编,将历史片段转化为具有戏剧张力的故事。在保留纪录片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危急时刻人们出于本能善意救助陌生人这一核心主题的同时,导演管虎巧妙地为每个救人事例赋予了更具象的动因。例如吴磊饰演的阿荡首次跳海救人,源于童年时期与朱一龙饰演的阿赑被倪大红饰演的渔民吴老大所救的恩情;村民冒险掩护英国士兵的行为,则建立在当时对"盟军"身份的认定之上;阿赑从畏缩到挺身而出的转变,直接受到目睹弟弟遭日军杀害的冲击;而最终渔民集体出海营救的壮举,则源自代代相传的"逢溺必救"祖训。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与艺术重构,使得影片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上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东极岛》在人物动机的设定上存在明显失衡,过多的复杂化处理反而稀释了人性本真的情感力量,这是影片未能达到观众期待的核心症结。作为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作品,其试图通过重塑叙事框架来传达新意,却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最具感染力的原始素材被剔除,转而填充导演的个人创作意图。这种创作选择本身并无不可,但影片最终呈现出的割裂感却难以忽视:既要维系史实根基,又要重构故事内核,如同将鲈鱼强行改造成牛排风味,不得不借助大量佐料来掩饰本质。尽管创作者在救人情节上投入了大量解释,但这种刻意的改编仍让部分观众产生认知错位——我们本是为品尝真实历史的鲜美而来,却遭遇了被异化的味觉体验。影片将两兄弟塑造成外来者角色,弱化了东极岛渔民群体的主体性,这种改编不仅削弱了故事的地域特色,更激起了观众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认为其存在过度加工的痕迹。

2023年8月10日,在上海影城举行的路演活动中,管虎导演就影片中东极岛渔民的设定接受了媒体提问。他明确指出:剧情片与纪录片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并非单纯复现现实,而是通过提炼真实素材,构建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从而形成可观赏的故事结构。关于阿赑与阿荡兄弟被设定为"外来者"的创作意图,导演解释称:两人被吴老大救起后因文身遭渔民误解为海盗后人,被安置在岛屿另一端形成隔阂。这种"他者"身份的设定,实则是为了制造人物与渔民群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进而推动后续的集体融合情节。他强调影片核心在于展现人物成长轨迹:"角色初始状态与最终转变形成鲜明对比。"而兄弟俩选择救人的情节设计,则源于"受助者身份的延续"——他们曾是被拯救者,因此在经历身份转换后,选择以施救者的姿态完成角色弧光。

从管虎导演的视角重新审视《东极岛》,会发现其叙事逻辑具有内在一致性。影片若仅聚焦渔民下海救人的片段,在剧情片框架下显然缺乏足够的戏剧冲突,也难以展现人物的成长轨迹。即便是早期的纪录片形式,同样将叙事重心置于英国幸存官兵的生存状态及遇难者家属的追思之上。单靠渔民施救这一场景,很难支撑起整部电影的2小时叙事结构。

因此,管虎实际上为《东极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叙事体系。影片反复出现的点题台词——"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恰似导演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这种表达已超越单纯的人道主义颂扬,其内核更接近《鬼子来了》《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南京照相馆》等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暑期档的两部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在主题层面呈现出显著的共性。

在《南京照相馆》中,汉奸与平民最初都选择了隐忍与逃避;而《东极岛》中的渔民群体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困境。直到遭遇日本人的残酷压迫,才逐渐认识到隐忍与逃避的局限性。这种认知与《哪吒2》中金箍棒破除混元鼎的经典台词形成呼应:"我已经一让再让,结果他们还想要我们的命。既然他们还要我们的命,那我们就用这条命跟他们拼了!"这一逻辑也印证了管虎在路演中所阐述的观点:"当亲人遭遇不测时,个体的力量会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爆发力。"

基于此理解,《东极岛》的叙事设计变得清晰可辨:为何渔民被塑造为顺民形象,为何需要通过外来者兄弟的介入来推动情节,为何全村人持续遭受压迫,为何吴老大的死亡成为关键转折,为何阿荡的牺牲具有象征意义,为何倪妮饰演的阿花最终打破祠堂的桎梏。这些叙事安排在逻辑上环环相扣,但"讲得通"并不等同于"讲得好"。

大多数观众观看《东极岛》,一方面期待震撼的海战场面,另一方面希望重温朴素的人道主义感动。正如管虎所言:"最最重要的是为观众呈现独特的视听体验。"这种创作理念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与视觉呈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创新表达。

为呈现海战实景,剧组投入巨大成本进行水下拍摄,这一举措广受关注。两位主演通过前期系统性训练掌握了游泳技巧,使得他们在镜头前展现出游刃有余的身手,仿若海岛渔民生动演绎水下场景,又如美人鱼般灵动穿梭,为观众带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观影体验。影片在电影工业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展现了类型电影的扎实制作功底。

影片前半段长达一小时半的村民虐待戏码,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后半段集体营救所带来的释放感,使得观影结束后,压抑情绪远超释放感。究其根本,仍在于"观众想看什么"与"导演想表达什么"的错位——当观众期待的是酣畅淋漓的救赎场面,却遭遇了冗长残酷的折磨叙事,即便导演的牛排料理再精致,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

百果园董事长近期在公开场合的说教式发言引发热议,部分网友戏称其在售卖水果的同时还兼职传授"人生道理",评论区瞬间成为讨论焦点。而另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件则是,一位55岁的拉丁舞裁判因出众的颜值在网络上走红,其走红背后却蕴含着更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