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影评:重新上映时,建议删掉这个情节,效果可能更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22更新:2025-09-08 12:51:13

由叶秋臣撰写的文章尚未完成,电影《蛟龙行动》却已宣布撤档,突如其来的消息令人措手不及。作为首次在上映期间购票观看完整影片的普通观众,我借撤档的热度简单分享几点观后感。

现场观众以年长群体为主体,其中大部分为男性长辈,唯独我这位年轻观众显得格格不入。演出开场后,两位年轻女子突兀地闯入观众席,其行为举止与场内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经观察,她们极有可能是王俊凯的粉丝——当曹弘浪这一角色登场时,两人不约而同发出明显的期待声。除去我与这两位少女,整个剧场再无40岁以下的观众。年长观众们神情专注,不时随着剧情起伏交头接耳;而前排两位少女则频繁亮起手机屏幕,在昏暗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影院内观众寥寥无几,近七成座位处于空置状态。起初以为男性观众会更青睐此类影片,毕竟其叙事手法带有强烈的竞技游戏视角,但实际购票的年轻男性观众却屈指可数。观影结束后,我突然理解了为何真人彩弹射击项目广受欢迎。游戏中的精彩桥段显然比电影更丰富,这或许就是观众普遍缺乏兴趣的关键原因。

《蛟龙行动》是一部无需担心剧透的电影,因为其核心魅力在于震撼的视觉呈现。例如,影片中出现的巨型潜艇与他国潜艇展开激烈交火的场景,本质上并无太多叙事深意——即便不透露剧情细节,观众也能凭借想象推测其走向。因此,这类作品的沉浸式体验往往超越传统故事性。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包含关键情节揭示,建议观众谨慎观看。

《蛟龙行动》作为博纳旗下的商业类型片,自《长津湖》《红海行动》及《湄公河行动》等影片取得优异票房成绩后,该片便沿袭相似的创作思路试图延续成功。在项目初期,该片曾以《红海行动2》为名,明确暗示其续集属性,片头亦通过衔接剧情帮助观众建立与前作的关联。

两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阵容存在部分重叠,例如杜江饰演的徐宏、蒋璐霞饰演的佟莉以及王彦霖饰演的罗星。

张涵予虽有参与演出,但所饰演的角色呈现明显区隔。不难发现,当代演员普遍存在"寻路"现象,一旦锁定特定领域便难以抽身。诸如杜江、李晨等艺人,其角色定位趋于固化,宛如肖央在儿童题材中展现出的专注力,仿佛将个人演艺生涯焊死在某一轨道上,类型化趋势日益显著。

张涵予的磁性嗓音总能精准击中我的喜好,但这次在电影中的角色却存在明显的缺点,令人感到些许不适。相较此前在《中国机长》中饰演飞行员的沉稳形象,此次转型为潜艇指挥官的设定虽具挑战性,但角色塑造似乎有些套路化。而黄轩此次的表演则展现出更强的攻击性,相较他惯常的温润风格,这种突破舒适区的尝试让观众看到了不同的艺术层次。

韩东君的颜值一直备受认可,但在电影领域多以配角身份出现,与他在电视剧《装腔启示录》中演绎的男主角色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令人遗憾,毕竟观众更期待看到实力派演员在不同角色中展现多样的魅力,而非局限于单一的清秀型形象。希望未来影视作品能给予更多有实力、有气场的男演员发挥空间,让观众领略到多元化的男性魅力。

于适在春节档接连推出两部作品,本以为能成为票房黑马,然而合计成绩却未超越《唐探1900》,更与《哪吒2》的百亿级票房更是无法同日而语。尽管于适的外形条件和肌肉线条备受认可,其在首映活动中提到的"我只要公平,公平"这句台词,实则出自影片本身,这种角色与演员的呼应也颇具巧思。

结局前安排于适角色因神志不清而刺向黄轩的情节设计略显生涩,与父女情节的关联方式过于刻意,未能真正推动主线发展。巧合的是,春节档两部影片中于适饰演的角色皆呈现出思维迟滞的状态,这种设定似乎带有某种刻意为之的倾向。片头已明确告知观众本片为艺术创作,情节纯属虚构,因此对"未来某天"等模糊的时间表述并不意外。影片最初的创作意图本应融合专业性与想象力,但由于涉及敏感题材,难以实现完全真实,只能采取半真半假的呈现方式。只要不陷入过度夸张,观众仍能接受。不过专业词汇的大量使用确实提高了观影门槛,若观众无法理解相关术语,便只能以娱乐心态观看法剧,不必深究剧情设定。

作为一名外行看热闹的观众,我想用轻松的视角分享这部电影的观感。影片前半段节奏偏慢,主线剧情并不突出,整体更偏向纯粹的动作戏。全片充斥着密集的爆炸场面,各种车辆和建筑在镜头下化为碎片,视觉冲击力十足。真正吸引人的并非转瞬即逝的角色名,而是那些令人血脉偾张的战斗场景,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在上演一场大型烟花秀。

儿时沉迷《红色警戒》时,火箭飞行兵始终是我最信赖的战术单位,如今《蛟龙行动》的上映竟让我产生了奇妙的时空重叠感。影片中高度还原的视效,尤其是鱼雷对战戏码,仿佛将我带回了当年在电脑屏幕前建造船坞的时光。更令人会心一笑的是,剧中一句台词"你在打游戏啊"恰好为这场视觉盛宴增添了别样趣味。当背景音切换成英语女声时,那种熟悉的红警氛围扑面而来,让人恍惚间似乎又在操作指挥官界面。影片中机械狗的设定尤为惊艳,它那不费一兵一卒便能锁定目标实施精准打击的能力,完美诠释了我童年时对游戏里终极武器的幻想,堪称蛟龙小队最令人头疼的对手。

蛟龙小队的战斗力极具威慑力,年少时观看港片常听到"海军陆战队"这一称号,令人闻风丧胆。正如俗语所言,若无过硬本领,恐难在残酷环境中生存。影片中不乏激烈的近身格斗片段,击败机械狗后便进入高强度的人体对抗环节,其中斧子劈头的镜头尤为凌厉,凸显战斗的残酷性与技巧。

海战展现着截然不同的维度,在幽闭的水下空间中,视野的缺失迫使潜艇官兵依赖其他感官。水底世界充斥着未知的危险与混乱,敌我辨识成为极具挑战的难题,而声呐探测则成为最关键的判断依据。当蛟龙号执行潜艇救援任务时,那种深海作业特有的压迫感令人窒息,仿佛无形之力将人牢牢压在舰桥座椅上,与《泰坦尼克号》电影中沉船危机的紧张氛围如出一辙。

与以往常见的陆战题材影片形成鲜明对比,潜艇环境对声音的敏感度极高,'听音辨位'成为核心技能。王俊凯饰演的曹弘浪正是这一专业领域的代表,当他戴着耳机专注聆听海底声响时,令人联想到《暗算》中阿炳的听觉天赋。这种职业需要极强的感知能力,能捕捉到潜艇解体的细微声响,同时更考验心理素质,在高压极限情境下仍需保持稳定。影片中王俊凯那句'别催'的台词,成为观影最令人共鸣的片段,那种在关键时刻的坚持与克制,让观众联想到无数职场中的真实写照。当然,这种情感共鸣源于角色塑造本身,而非剧情刻意引导。

在《蛟龙行动》中,主角团队成功瓦解了敌方的恒星计划并摧毁太阳与月亮基地,这一胜利既源于自身的强大实力,也得益于对手阵营的内部矛盾。然而影片中并未深入挖掘人性层面的复杂情节,缺乏对信任危机或权力博弈的深刻刻画,整体叙事呈现出一种相对直白的战斗模式。影片结尾处,黄轩饰演的角色们围坐吃饺子的场景与传统小品的团圆结局如出一辙,这种刻意营造的温馨感在电影语境下显得有些突兀。彩蛋与片尾字幕的联动更是简单直接——当"我想打篮球"的台词出现后,角色们随即展开篮球对决,这种情节设计的随意性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观后整体感受较为平淡,相较于其他影片的深度剖析,该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独特性,尽管拥有壮观的视觉场面,但逻辑漏洞和叙事平庸使得其难以脱颖而出。即便对比《封神2》中殷郊法相的惊艳表现,本片的亮点也显得黯淡。豆瓣6.3分的评分印证了这种中庸的评价,虽能达标但难称优秀。

文章叙事存在一定的混乱,多处情节似乎缺乏有机衔接,虽整体内容尚可理解,但部分逻辑链条和人物行为模式显得单薄,带有早期人工智能创作剧本的痕迹。文戏部分的表现力有待加强,尤其在关键场景的处理上,决策者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因为在海战等重大转折点中,决策者的判断往往直接决定故事走向和观众的情绪起伏。若相关选择缺乏合理依据,整个叙事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一些在危机时刻过度依赖情感渲染的安排,反而削弱了决策者作为故事核心的说服力,导致情节发展显得突兀。

据网络媒体报道,片方计划制作特别版并择期重新上映。若该计划属实,建议移除张涵予吹口琴的片段,以更好地重振观众情绪。

在《蛟龙行动》的叙事中,尽管充斥着高强度的危险场景,但实际牺牲的仅限于老丁与佟莉两位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佟莉的牺牲情节与《红海行动》形成了明显的剧情呼应,这种跨作品的联动设计虽具巧思,却因角色此前极少露面而显得突兀。其短暂的出场更像是为最终牺牲预设的叙事伏笔,令观众产生情感投入不足的遗憾。若博纳计划推出续集,或许可以尝试避免类似的'强行牺牲'叙事套路,毕竟持续性的角色牺牲已引发观众审美疲劳,更需注重故事本身的张力与角色塑造的完整性。

若电影能够在首轮上映后根据观众反馈进行调整并重新推出,这种模式或许能成为行业新尝试。尽管制作成本高昂且不被广泛推崇,但若能将作品打磨至完美状态,观众自然会给予认可。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情况可见,优质内容始终具备吸引观众的票房价值。

从制作成本来看,《蛟龙行动》当前显然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因此考虑撤档,选择在竞争对手相对弱势的时机重新上映。然而,真正决定影片命运的关键在于自身内容的过硬程度,唯有确保作品具备足够竞争力,方能将市场的话语权交由观众选择。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