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音乐如何成为神话史诗的“出圈”密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64更新:2025-09-08 12:23:13

在春节档影片的激烈角逐中,创作者们不仅在叙事、视觉效果等方面展开较量,音乐元素也逐渐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突破口。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片尾曲自上线以来,迅速引发热议,观看量与平台点赞数双双突破10万次,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单,累计讨论量已逾百万,充分展现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少女心怀春意,河水奔涌不息。栖居于这片乐土,安然自处其间。”这句源自《诗经》的歌词以清新婉约的笔触勾勒出古典意境,令当代观众在音律与意象的交织中悄然唤醒深藏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引发对传统美学的现代共鸣。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理论所所长杨宣华,深入解析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音乐创作。我们将探讨《封神》系列作品中音乐元素如何以隐性方式推动神话史诗的传播,揭示其成为文化破圈现象的关键密码。

片尾曲《乐土》巧妙呼应影片主题,折射现实关怀。该曲源自《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鸣岐》,在歌词创作上承袭《诗经》古典风格,呈现出严整对仗的韵律特征与朗朗上口的节奏感。通过古朴厚重的意境营造,歌曲将观众情感引导至对理想太平盛世的深切向往,完美诠释了电影音乐承载着承袭、升华与点题的三重功能。

在电影片尾,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以金属质感的嗓音演绎《乐土》,令情感主题与人物形象产生新的升华。杨宣华指出,观众对姬发的角色理解经历了显著转变:从第一部中作为纣王棋子的骁勇战士,发展为第二部守护西岐百姓的英雄形象,呈现出更立体的刻画。

插曲《有女》则助力邓婵玉角色深入人心。当姬发在黄河渡口初遇邓婵玉时,吟唱的《女怀》宛如劳动号子,呈现出粗犷豪迈的气质,凸显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而电影结尾处,导演通过《有女》这首歌曲以第三人称视角完成对邓婵玉的立体塑造——既展现了其外表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的特质,也揭示了角色内心细腻柔情的一面。

在配器选取方面,作曲家以箫这一具有浓郁哀婉色彩的乐器为邓婵玉的角色注入悲剧色彩,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音乐设计通过《有女》这一作品深化角色塑造,构建出兼具刚烈与柔情的立体女性形象。相较第一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音乐创作更侧重于通过交响乐队实现简约而有力的表达,大量运用重复性音型来增强战斗场景的震撼氛围。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则着重呈现古代失传乐器的运用特色,如伯邑考以笛子替代已消失的篪、姜王后演奏的筑等。影片尾声姬发归家段落的配乐创新性地融合欧洲中世纪多利亚调式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东西方音乐元素的交织运用显著提升了中国神话史诗的质感呈现。

第二部的配乐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拓展,以音乐形式深化了故事的核心主题。与第一部结尾《故乡》相同调式的旋律再度出现,虽不再展现此前恢弘磅礴的气势,却巧妙映射了少年英雄姬发的成长轨迹;而篝火旁的舞蹈配乐中,间奏部分的笛声旋律与第一部中伯邑考所吹的段落如出一辙。这种音乐上的呼应巧妙地向观众传递出讯息——姬发当前所承担的一切使命,皆源于对父兄遗志的传承与延续。

谈及《封神》系列的音乐创作,杨宣华表示:"该系列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成果展现出独特价值,其突破性在于对历史音韵的精准还原。面对魔幻题材对作曲家的创作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制作团队通过古筝与扫弦等传统乐器的创新运用,成功复原殷商时期的音乐风貌。这种对古代音乐形态的创造性诠释,使听众在旋律中感知到文化根脉的共鸣。"

《封神》系列的音乐创作成功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团的跨界融合,作曲家通过创新性的音乐语言探索,不仅深化了角色形象的塑造,更展现出电影音乐在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主题表达方面的多重价值。这种将东方韵味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模式,为当代电影音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堪称中国电影配乐史上的重要突破,对未来的音乐创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