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存文淇闪耀柏林!《想飞的女孩》到底如何?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1更新:2025-09-08 12:22:29

当地时间2月17日晚,文晏执导、刘浩存与文淇主演的电影《想飞的女孩》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国际媒体对影片的评价呈现多元视角:《Filmstarts》指出“该片通过两位女主角的精湛表演,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好莱坞报道者》评价“文晏成功融合悬疑与现实题材,影片中幽默与悲伤的交织深刻呈现了生活本质”;《卫报》则认为“这部聚焦中国幕后特技行业的作品堪称视觉盛宴,兼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展现出迷幻美学与克制叙事的平衡”。值得关注的是,文晏此前曾以制片人身份助力《白日焰火》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2014年),并在2017年以导演身份携《嘉年华》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历经七年沉淀,这位华语电影导演再度以《想飞的女孩》亮相国际舞台,影片将于3月8日在国内院线正式上映。

《嘉年华》围绕一起涉及少女的性侵案件展开,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莫过于在巨型梦露雕像旁,两个陷入迷茫的少女彼此徘徊的身影。与《想飞的女孩》共享相似主题的《嘉年华》,将带我们走进一对渴望自由飞翔的表姐妹的世界,见证她们跨越二十年的成长轨迹与最终分道扬镳的命运。故事中,为逃离毒品窝点而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的田恬(刘浩存 饰),在绝境中寻找已各自为政五年的表姐方笛(文淇 饰)。此时的方笛虽在影视城追逐演员梦想,却已身心俱疲,对突如其来的表妹既陌生又抗拒。当追捕者的阴影逐渐逼近,这对姐妹的命运齿轮被迫重新咬合,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

《想飞的女孩》将现实主义叙事与黑色犯罪、武侠电影的类型元素巧妙结合,既是一部探讨女性成长轨迹与抗争精神的作品,也承载着对时代变迁、家族记忆、代际伤痛的深刻剖析,并传递出希望的光芒。近日,导演文晏在接受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专访时,分享了影片创作背后的思考。在谈及演员在拍摄中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时,文晏动情处几度哽咽落泪,展现出对创作团队的深切情感。

《想飞的女孩》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深入的采风活动。2018年,导演文晏在重庆朝天门服装市场走访时,接触到上世纪80、90年代靠经商谋生的家庭群体。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早下海创业的群体之一,这些家庭承载着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勇气,他们在逐梦财富的过程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活波动。文晏注意到,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奔波于市场之际独自成长,频繁的搬迁使得他们的童年充满漂泊感。在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孩子们的社交圈层主要限于表亲家庭,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与成长环境成为影片的重要创作支点。导演通过对这些真实生活片段的观察,最终确立了以表姐妹为核心叙事视角的创作方案。

方笛是一位怀揣演艺梦想的少女,她渴望挣脱家庭的桎梏,踏上追逐艺术的道路。文晏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洞察了众多影视圈边缘打拼的年轻演员的生活状态——她们长期驻守影视城,为争取各类角色机会不断努力,其中不乏甘愿承受艰苦、接受替身工作以参与武打戏份的女性。"我之所以选择让方笛成为武替,"文晏表示,"正是源于对这群追梦者的共鸣。她们在镜头前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既要完成高难度动作戏份,又始终保持着对文戏表演的向往,渴望在更有深度的作品中展现演技。"

妹妹田恬则选择留守故土,母亲独自支撑着家族生意,而父亲却深陷毒瘾泥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田恬最终与姐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据文晏透露,田恬的个人经历灵感源自她在采风过程中聆听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她自幼被家人宠爱,但这种溺爱实则是种桎梏,一种扭曲的压制。因此相较于姐姐早早逃离家庭的束缚,她更晚才开始寻找自我。当她试图反抗、渴望挣脱时,家庭早已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使得她的抗争之路呈现出与姐姐完全不同的张力。"文晏如此解读。

刘浩存与文淇在参与该电影拍摄前并无交集,据导演文晏介绍,在影片筹备阶段便刻意设计了多场互动排练,旨在帮助两位演员逐步建立姐妹间的默契。排练过程中,演员们并未拘泥于剧本既定台词,而是通过导演提供的生活化场景进行即兴创作,例如模拟姐姐返乡时的团聚时刻、妹妹在车站送别时的对话细节等。文晏表示,其核心目标是让演员们在任意场景设定下都能自然流露姐妹情感,而两位演员展现出的敏锐感知力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她们不仅能够精准把握剧本台词,更能通过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传递出超越字面的深层情感,这种默契的形成令导演感到惊喜,也减少了对表演细节的过度干预。

在文晏看来,影片中的两个角色对两位演员而言都是巨大挑战。刘浩存读完剧本后坚定选择饰演田恬,为角色投入大量准备,包括观看纪录片与相关电影、研究底层女性生活状态及单亲母亲养育细节。文晏坦言,刘浩存的细腻演技令她多次在监视器前落泪,尤其在逃离毒窟的长镜头戏份中,演员需在每一秒都积蓄情绪。文晏表示,刘浩存开机前独自沉浸体会角色,拍摄时精准传递出人物的恐慌与决绝。田恬将父亲推出门外的戏份也让文晏印象深刻,刘浩存摒弃一贯擅长的哭戏,以充满力量的表演诠释角色内心强大。她与姐姐重逢时的独白更令人动容,用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细腻呈现了多年思念、久别重逢的陌生感以及无法言说的复杂心绪。

这是文淇与文晏继《嘉年华》后的再度合作。在《嘉年华》片尾,骑摩托远去的小米在《想飞的女孩》中“化身”为在影视城打拼的小演员方笛。极具爆发力的表演中,文淇以聂隐娘般的古装女侠形象飒爽登场。此前几乎无打戏经验的她,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饰演武替角色,为此进行了两至三周的特训。文晏称:“我们的武指非常惊叹,每节课教授的内容她都能迅速掌握,且越练越好。她展现出了成为好演员的潜质。”

文淇的第二个挑战在于演绎比自己年长、具备成熟担当感的姐姐形象。拍摄时她仅21岁,而角色设定为27岁。为帮助文淇把握角色,文晏推荐了国内外优秀女演员的作品,引导她观察不同年龄层女性的表演。文晏强调:“这需要演员自身悟性来补足设定之外的细节。她非常出色,开机后整个人都变了,始终保持着成熟姐姐的状态。”

谈及方笛在寒冬下水、反复吊威亚的重头戏,文晏特别感佩文淇的敬业精神。她透露,尽管做了诸多预案应对最坏情况,但这场戏无法省略。文淇不仅顺利完成高难度动作,还忍着低温水温坚持拍摄。在两次拍摄后,她主动表示可连续完成,最终长镜头连续拍摄9分钟。文晏与执行导演在监视器前均被深深打动,甚至难掩泪水。她回忆道:“她越演越好,每次表演都让我纠结是否喊卡,但又不舍得停。直到最后她真的给了我一个完美的顶点。”

文晏感慨道:“女性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影片中“飞”的意象贯穿始终,通过旋转飞椅、飞翔乌鸦、吊威亚等视觉元素具象化呈现。无论是方笛追逐演员梦想,还是田恬反抗家庭束缚,她们都在试图挣脱桎梏,掌控人生方向。文晏指出,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女英雄的故事,即便抗争未获成功,这种突破禁忌、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样值得敬佩:“我想展现的是那些渴望突破限制、掌控人生轨迹的女性。她们的旅程未必顺利,结局未必圆满,但抗争的意义远超胜负。”

文晏指出,过往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多被框定为母亲、妻子或理想化对象等单一维度,呈现出较为平面化且失真的状态,未能深入挖掘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从《嘉年华》到《想飞的女孩》的创作历程中,她观察到国内女性题材电影逐渐增多,这些作品引发了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作为女性导演,文晏始终致力于通过影像呈现更具层次感与真实性的女性形象,展现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尊敬的奋斗与反抗精神。她强调,虽然持续关注女性议题是创作的核心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局限于这一主题,《想飞的女孩》同时探讨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与代际创伤等深层命题。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