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晚会“玩梗”:抛掉一个热梗,渴求一颗匠心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98更新:2025-09-08 11:28:11

在各类网络热梗层出不穷的跨年晚会上,观众更期待的是节目背后的艺术创新。例如,某女明星以神情庄重的姿态演绎"我没K",老一辈艺术家则以痛苦面具形象献唱《悬溺》,而《爱如火》与中文版《Queencard》等作品轮番登场。不少网友戏称:"这哪里是跨年晚会?分明是2023年度抖音热门梗合集。"

今年各大跨年晚会通过富有创意的节目形式占据热搜榜单,借助流行网络热梗的传播力在社交平台持续引发关注。然而部分观众对这种趋势表示不满,认为节目尺度不断突破底线,甚至有声音调侃'是否需要一个比礼崩乐坏更夸张的词汇来描述'。

近年来,跨年晚会与春晚日益充斥着网络热梗的痕迹。为何观众对晚会中频繁出现的网络热梗表现出抗拒情绪?"成何体统"这类词竟从我口中脱口而出,网友们纷纷感慨:"原来我才是守旧派",面对抖音神曲与花式玩梗的混合呈现,传统观众的固有认知正遭遇挑战。

关于今年跨年晚会引发的争议,人们不禁思考:这些晚会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规范?在许多人记忆中,电视晚会曾是家庭团聚的象征,每逢节日守着电视机共同观看,尤其是春晚,早已成为一代人的情感纽带。这种集体观看的场景赋予了电视晚会"合家欢"的文化期待——既要求内容兼顾各年龄层的审美趣味,又要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尽管现代晚会的阖家团圆属性有所淡化,但节日庆典的仪式感依然延续。因此,电视晚会既是文化盛宴,更是维系集体记忆的重要仪式。而所谓"体统",正是这种仪式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节目应当雅俗共赏,从而实现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然而,当网络热梗被强行融入晚会时,这种文化规范遭到破坏,引发了观众的不适反应。这种现象或许与网络"梗"本身的传播特性密切相关。

网络热梗与传统晚会的碰撞往往引发趣味争议,那些具备传播力和娱乐性的流行语多以轻松调侃为主,通常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网友热衷于通过玩梗表达情感共鸣或参与集体狂欢,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即时的情绪释放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玩梗属于特定社群构建的亚文化现象,形成独特的交流密码,常以隐晦的方式构建群体认同。例如当粉丝群体观看以《悬溺》为背景音乐的CP视频时,会用"磕到了"表达感动;而当老艺术家在春晚舞台上演绎同一曲目时,这种网络用语却可能引发观众的不适。这充分说明,在传统仪式性场合直接移植网络梗,容易产生文化适配度的问题,暴露出不同语境下语言符号的差异性。

网友在跨年晚会等大众传播场合使用网络热梗的现象,实质上体现了网络圈层的自嗨文化。当私密的网络玩笑被引入公共舞台,个人手机娱乐逐渐演变为集体观看的表演,这种转变往往引发强烈的尴尬感,形成类似'脚趾抓地'式的公开羞耻。

正如网络评论所指出,"热爱网络小说并不意味着其应纳入高中教材"。这反映出网络热梗常被贴上"下里巴人"的标签,难以获得主流文化认可。从造梗到玩梗,晚会角色的演变显而易见。对创作者而言,在晚会中频繁运用网络语言亦透露出某种无奈。随着社交媒体的强势登场,电视晚会作为流行文化载体的地位正悄然改变。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期,电视是大众娱乐的核心平台,流行梗多源自电视剧、晚会等传统媒介。如春晚小品中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甄嬛传》热播期间衍生的甄嬛体等经典案例。

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获取娱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随时享受娱乐内容,更获得了创造娱乐的主动权。这种转变使得传统电视媒介逐渐被边缘化,社交媒体则异军突起,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孵化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日益扩展,既取代了电视的娱乐功能,也重构了文化传播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电视晚会不得不调整自身定位,从以往的原创内容生产转向对网络热梗的二次创作与运用。同时,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也深刻影响着电视晚会的传播策略,传统手段依赖明星阵容与娱乐话题吸引短期关注,而如今则更侧重于通过网络热梗争夺年轻受众的注意力。这种由技术革新引发的媒介生态变化,正在重塑跨年晚会等大型盛典的传播逻辑与内容形态。

在电视晚会形态不断演进的背景下,各大晚会借助网络流行语和梗文化进行创新尝试,某种程度上也显得合情合理。然而,随着微博热搜对跨年晚会的热议,不少观众对今年节目呈现出的"破防式"网络热梗表示不满,甚至调侃"春晚科目三现象或将成真"。"科目三"作为一种源自短视频平台的草根舞蹈,其娱乐属性本就带有鲜明的网络基因,部分观众认为适度运用尚可接受,若将其视为晚会正统元素,则被比作"将辣条端上国宴"的荒诞场景。这种文化认知的错位,折射出公众对文艺节目"雅俗共赏"的复杂期待。回顾春晚发展史,接地气的文艺表达从未缺席:2006年《俏夕阳》将传统皮影戏与流行机械舞、江南style等元素相融合,让银发族在舞台展现别样活力;《卖拐》《不差钱》等经典小品则以幽默犀利的方式刻画市井生活,既引发欢笑又创造经典台词。可见,文艺创作的活力源自对时代的回应,而非拘泥于形式的高雅与否。

2006年春晚舞蹈《俏夕阳》与近期B站跨年晚会呈现出有趣的对比:二者均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却因不同的创意呈现方式引发迥异的观众反馈。这说明优秀的创新往往能通过精妙的流行元素融合,既展现创作者的独特思维,又深化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在B站的跨年晚会中,这种创新策略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动漫IP构建怀旧场景,既有以美声演绎网络热曲《Queencard》的跨界尝试,也有凤凰传奇演绎《Trouble maker》的舞台创意。观众对这种玩梗方式的接受度,既源于B站作为二次元文化发源地的固有属性,更得益于其对创意呈现的细致打磨。因此,或许我们不应简单归咎于大众对创新的排斥,而是需要反思某些创作中存在机械模仿与急功近利的问题。观众真正反感的并非是在晚会上运用流行梗,而是缺乏文化底蕴与创新深度的粗放式改编。

随着B站跨年晚会巧妙融入动漫元素引发热议,春晚话题也掀起了新一轮"押题"热潮。不少网友纷纷效仿考研辅导专家肖秀荣的风格,将网络热梗与传统节目形式结合,例如预测某节目结尾可能说出"什么i人,什么e人,我们是相亲相ie家人!"的趣味组合。更有观众直言指出禁忌内容:"若出现'尊嘟假嘟'的台词我将砸电视"、"若因龙年强行编排'恐龙抗浪'的节目我也会采取极端措施"......

在网友以调侃或戏谑方式参与的“春晚押题”中,我们或许能折射出公众对春晚内容的真实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并非仅满足于网络段子,更渴望看到兼具创新性与思想深度的高质量节目。当观众对晚会玩梗现象产生不适情绪时,这实质上体现出对过度娱乐化趋势的抵制,同时暗含着对精品内容的迫切需求。归根结底,春晚作为文化盛宴,唯有实现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通俗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才能真正契合大众对高质量节目的期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