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创作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77更新:2025-09-08 06:45:43

2025年全国两会于本周拉开帷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作为政协委员,在《蓝羽会客厅》访谈中就剧院发展、人工智能融合、艺术传承等议题作出诠释。他特别提及期待在本届两会期间与文艺界代表展开深度对话,并提交具有建设性的提案。谈及连续第八次参会的体会,冯远征表示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以来,剧院持续探索创新实践,全年推出多部新剧丰富首都文化供给,同时通过上海巡演等举措扩大影响力,形成北京话剧的传播热潮。

蓝羽:去年您提出了两项重要提案,其中之一是建议设立国家级戏剧专业奖项。目前该提案的推进情况如何?冯远征:当前设立专门的话剧 awards 仍显为时过早,不过我了解到文华奖正在扩大奖项体系,计划增设多个新类别。这无疑对从业者具有重要意义,就像我获得金鸡奖时,回顾二十载戏剧生涯,获奖瞬间给予了我巨大动力,促使我更加专注于创作和表演,以期用更精湛的演技回馈观众。

蓝羽:您始终活跃在话剧舞台与影视领域,近期有消息称《哗变》将被改编为电影,是否属实? 冯远征:我可以确认一个重要消息,该作品已成功完成电影拍摄,并顺利取得电影许可证。

关于电影《哗变》的上映计划,蓝羽询问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冯远征表示,团队正在筹划今年的首映活动,希望通过这一形式向观众展示作品,进而推进后续的发行工作。作为中国影视领域中新兴的戏剧电影类型,如何运用电影语言精准传达戏剧的深层内涵成为创作核心课题。《哗变》作为一部实验性作品,正承载着 creators 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蓝羽询问《哗变》这部剧作中大量台词的处理技巧,冯远征强调作为辩论题材的戏剧,表演节奏必须保持紧凑流畅。朱旭老师担任艺术顾问时曾指出,演员的台词衔接过慢会破坏戏剧张力,要求加快节奏或提醒其他演员避免不必要的停顿。蓝羽认为这是话剧演员独有的职业体验,能实时感知观众的现场反应。冯远征则分享了他对AI替代话剧的见解,认为这种互动性无法被技术取代——当演员在台上表演时,观众的笑声会反哺演员的表演状态,情感共鸣也会形成双向流动的剧场效应。这种独特的现场化学反应,正是AI难以复制的人文价值。

蓝羽询问冯远征在过去如何平衡影视与舞台事业的投入比例。冯远征表示自己始终坚持以人艺为核心的创作方向,所有工作重心都放在人艺的舞台上,其他任何形式的表演活动都暂停。为此他毅然谢绝了诸多影视邀约,包括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报酬丰厚的剧组合作。

对于此次回归,您是否感到遗憾?冯远征坦言,这并非遗憾,而是源于个人的选择。他提及自己曾多次思考,例如参与《茶馆》的演出,与梁冠华、濮存欣、杨立新、何冰、吴刚、龚丽君、岳秀清等实力派演员合作。此前宋丹丹也曾加入该剧,如此强大的演员阵容若在其他平台难以实现舞台齐聚,唯有北京人艺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能够重返剧院与这些老搭档共同诠释经典,对他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体验。

蓝羽表示,北京人艺作为一块珍贵的金字招牌,正如冯远征所言,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努力维护。冯远征提到,当前剧院正处于关键转型期,60后演员群体已基本退休,《茶馆》这部经典剧目仅剩他与何冰仍在主演。对他而言,是否继续演戏已不再重要,核心使命是确保北京人艺的精神传承,将艺术火炬顺利传递给新生代演员。冯远征坦言,许多年轻演员在排练时认为他严厉,但私下相处却感受到他的关怀。他坚持在艺术训练中保持严格要求,如同当年老师督促他们般,曾要求演员反复排练小品,未达标者需连续加练,这种高强度训练方式虽显得残酷,但如今回想起来对演员成长大有裨益。

在谈及北京人艺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的使命时,冯远征强调,文化强国战略下,剧院的核心任务是持续打造高质量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需深刻反映时代发展脉络与社会风貌变迁,通过戏剧这一载体,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国家变革进程以及未来生活图景。他指出,北京人艺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责任,致力于用艺术创作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