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的中年突围,这次不是爽剧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3更新:2025-09-02 03:57:09

当都市剧中的中年女性角色逐渐被塑造为励志符号时,《蛮好的人生》却尝试打破这一固有框架,以更贴近生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不完美却真实的人生图景。作者|魏侨 作者|丁宇,孙俪继《安家》卖房、《理想之城》做土建后,再次化身职场人物,在剧中饰演的保险从业者胡曼黎遭遇丈夫出轨与事业危机,却凭借坚韧意志与市井智慧,与年轻同事薛晓舟携手重建人生。这部作品通过展现跌宕起伏的现实困境,重新诠释了都市女性在生活重压下的生存状态。

《蛮好的人生》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爽剧”。胡曼黎在保险行业打拼的历程充满艰辛,其间交织着复杂的处境、曲折的尝试、屡屡的失败,同时也穿插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感。尽管最终她获得了令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但这种成功与常见的“爽感”有着本质区别——它更贴近现实,更具生命力。导演汪俊将该剧定位为民生剧,通过展现保险从业者鲜为人知的工作状态,打破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他特别强调:“这是一部充满温暖现实主义的民生剧,具有强烈的治愈效果。”

与以往都市剧中常见的完美大女主形象不同,胡曼黎是一个极具真实感的角色。她没有超凡的天赋或捷径,而是以鲜明的性格特质面对生活。当都市剧中的中年女性常被塑造为励志符号时,《蛮好的人生》却试图呈现一种不同的生存图景:它描绘的不是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而是脚踏实地、不卑不亢的真实生活状态。剧中以“生命力”为切入点,展现了胡曼黎遭遇的典型困境——丈夫出轨、事业受挫,这些情节在国产都市剧中具有代表性。

相较于《辣妈正传》中时尚先锋的夏冰,也不似《理想之城》里沉稳务实的苏筱,孙俪在本剧中饰演的胡曼黎被导演定义为更贴近现实的职场女性。“她身上体现的市井哲学和生存智慧,更符合当代职场女性的生存状态,这种呼吸感让人感觉她就是身边的朋友、同事。”胡曼黎的出场颇具争议性,她通过炫耀成就和依仗丈夫的学术背景来塑造形象,这种看似功利的表现恰恰源于她对生存的执着。表面的光鲜亮丽,实则是从底层奋斗而来的结果,这种强烈的自我认同与对物质的直接追求,构成了国产剧中少见的女性主体性。

遭遇婚姻与事业的双重打击后,胡曼黎无需发出"找回自我"或"活出价值"的空洞口号。面对被开除的困境,她主动寻找新的机遇;遭遇行业封杀时,她积极寻求与新人合作并商议分成方案;经济拮据时,甚至选择变卖车辆与奢侈品。这种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成为她从人生谷底重新崛起的内在驱动力。汪俊在采访中评价道:"胡曼黎就像荒野中的小草,只要给予些许阳光雨露就能顽强生长。"剧中的叙事并未刻意营造爽感体验,当胡曼黎遭遇情感背叛时,她以笨拙的方式试图挽回,夜晚独自泪流满面;面对对手的暗算却难以锁定真正元凶,更无法轻易取得胜利。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现实世界往往没有明确的胜负,更多时候,挣扎的结果不过是与生活本身达成和解。汪俊坦言:"我们真实还原了女主角如何一步步从低谷攀升,每个阶段甚至每寸进步都充满艰辛,剧中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大爽感。"

在情感关系的处理上,胡曼黎并未被赋予一个年轻帅气、能够提供优质情绪支持的“弟弟”角色作为情感归宿,而是通过年龄与身份的错位设置,构建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情感反转。她与薛晓舟的互动超越了简单的姐弟情愫,被细致刻画为职场领域中复杂的相互依赖与制约关系。两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实质上是市井生存智慧与职业规范精神的碰撞,也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行业发展的冲突与转型。随着剧情推进,他们关系的演变建立在对彼此专业素养与人格特质的深入认知之上,呈现出更立体的情感张力。

汪俊表示,最终形成默契配合的两位角色,其根本在于彼此内在气质的契合。从最初的争执冲突到后来找到平衡点,展现了他们在生活磨合中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蛮好的人生》突破了传统都市剧对"苦情原配"与"逆袭精英"的二元对立叙事,实现了从女性视角到人性共鸣的视角转换,深刻刻画了中年女性在日常琐事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与复杂的人性层次,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女主角形象,标志着中年女性荧屏形象的主体性提升。

正如剧中胡曼黎所言,"每一张保单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情感纠葛"。该剧以保险行业为叙事载体,通过从业者与客户间的互动,映射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在利益诉求的博弈中,既展现了商业运作的现实逻辑,又呈现了市井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与温暖瞬间,让观众得以窥见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情感温度。

通过胡曼黎与薛晓舟的叙事视角,作品深刻揭示了老年群体被边缘化的情感诉求,以及当代家庭关系中潜藏的矛盾与情感纠葛。胡曼黎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对人性的精准洞察,能够超越表象挖掘客户深层需求,进而设计出兼具专业性、现实性与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这种角色转变不仅重塑了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更彰显了行业在社会情感支持层面的潜在价值。剧情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呈现,既展现了保险从业者在市井生活中的工作实态,也坦诚刻画人物性格中的缺陷。胡曼黎游走在道德边界的行为方式,恰恰映射出其在行业底层打拼形成的生存智慧。尽管这些情节引发讨论,但创作者并未刻意营造猎奇效果,而是试图呈现社会现实的复杂肌理。例如她为癌症患者违规争取理赔的事件,表面看似违背职业规范,实则折射出普通家庭在重大疾病面前的无助与脆弱;而她从职场精英跌落至人生低谷的经历,则犀利切中中年女性面临的经济压力与身份焦虑。

胡曼黎的行为突破常规,实质映射出保险从业者在业绩驱动下的心理挣扎。相较之下,薛晓舟从学术理论走向基层实践的轨迹,彰显了保险行业传统思维与现实需求的融合进程。这种对行业深层矛盾的包容性呈现,正是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精髓——既直面生活困境,又传递希望曙光。作为聚焦普通人的现实主义作品,剧中对"民生"的具象化表达,精准捕捉了角色的生活轨迹与行为逻辑。例如,胡曼黎采购场景从高端超市转向喧嚣菜市场的细微变化,折射出其经济状况的隐忧;而她在与子女冲突后强忍泪水坚持烹饪的细节,则生动诠释了中国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坚韧特质。这种在困顿中保持温情的叙事,恰恰呼应着万千家庭中女性在多重压力下依然坚守生活责任的真实写照。

《蛮好的人生》中对上海方言的运用,展现了对市井生活的深层诠释。故事背景设定在魔都上海,从外滩金融中心的摩登建筑到虹口弄堂的烟火气息,剧中通过空间转换映射胡曼黎角色的立体性——既需要应对现代商业规则,又深植于市井生活智慧。孙俪在演绎胡曼黎时,方言的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汪俊表示:"方言并非简单的景观化呈现,而是深度参与人物塑造的工具。"例如,胡曼黎与本地客户用沪语沟通以拉近距离,商务场合则切换标准普通话,这种语言策略即职场生存术的具象表达。而在情绪爆发时,上海话的本能流露更显人物真实,"因为上海话是她的母语",汪俊强调,"方言在刻画人物心态和情绪的准确性上至关重要。"

从《小欢喜》《小别离》《小敏家》到《玫瑰的故事》,汪俊在都市剧领域持续产出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作品。面对都市剧创作瓶颈,他坦言:"社会议题的表达已趋同化,婚姻、教育、代际关系等话题反复出现,市场上的剧本缺乏新意。"为此,《蛮好的人生》创新采用"半职场 半家庭"的叙事框架:"家庭戏的缺失会导致人物成长逻辑失真,家庭作为人物发展的土壤,能让角色更具质感与根基。"这种结构突破既丰富了剧情层次,也深化了人物塑造的合理性。

在拍摄前期,孙俪曾向导演汪俊提问:“如何界定《蛮好的人生》的类型?这是一部职场剧还是生活剧?”汪俊回应,这部创作不应被局限于单一类型,而应通过职场与family的双重维度展开叙事。他强调,真正的突破在于打破传统叙事框架,让现实题材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获得深度表达。尽管作品并非毫无瑕疵,但其在都市剧创新道路上的探索,为现实题材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范例。

通过地域叙事手法提升观众代入感,以行业视角切入社会现实,塑造立体的中年女性形象引发情感共鸣,使观众重新认识到现实题材的深层价值。此类创作拒绝过度美化,转而赋予观众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摒弃虚假的快感,转而传递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智慧与力量。这种趋势正逐渐渗透至更多作品中。优酷"生花剧场"推出的《以美之名》以整形医生的职业背景为切入点,解构当代社会的容貌焦虑,精准回应观众对专业领域深度呈现与现实问题解决路径的双重期待。《蛮好的人生》则通过胡曼黎为客户提供风险保障的剧情,将保险方案转化为精神支撑,帮助观众建立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心理防线。正如导演汪俊所言:"描绘虚幻的怪物容易,刻画真实的人性却困难。"未来都市剧的创新方向,或许不在于题材的突破或类型的细分,而在于对行业本质与人性真相的透彻理解。当创作者以谦逊态度深入社会现实,都市剧方能真正成为映照时代的明镜,照见每个普通人的奋斗轨迹与生存智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