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一部电影改变的世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32更新:2025-09-01 20:06:19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艺术影院本月特别推出“大师镜头下的二战”专题影展,通过经典作品回溯历史现场,展现电影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本期将重点呈现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思之作——8月16日特邀克洛德·朗兹曼执导的纪录片《浩劫》(1985),17日则放映由纪尧姆·里博执导的《我一无所有:朗兹曼的<浩劫>》(2025)。在中央戏剧学院徐枫教授邀请下,法国导演阿尔诺·德帕拉欣(阿诺·戴普勒尚)特别录制导赏视频,徐枫教授亦将为两场放映分别带来映前导览与映后讲座。所有观众均可获赠限量版官方海报。欢迎莅临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感受影史中最具震撼力的战争纪录作品。以下为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杨士博为《浩劫》40周年纪念放映撰写的文章。《浩劫》并非一部易于言说的电影,其独特的影像语言承载着超越时空的历史重量。尽管战后我们阅读过无数关于犹太隔离区与纳粹集中营的文献,但直到如今重新观看这部作品,才真正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匮乏。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电影中那些被定格的苦难记忆时,仿佛第一次亲身经历这场人类浩劫——它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声,而是以影像的形式烙印在观者的身心之中。——西蒙娜·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1985年,克洛德·朗兹曼历经十余年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浩劫》在法国首映,这部时长九小时的影片通过大量幸存者证词,成为研究纳粹大屠杀的重要影像档案。问世以来,它不仅被《视与听》等权威杂志评为影史最佳纪录片,更引发全球历史学界与哲学界的持续关注,推动了大屠杀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作为1925年出生于巴黎犹太家庭的导演,朗兹曼自幼目睹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法国的残酷现实。他曾在克莱蒙费朗加入法国共产党青年团,投身抵抗运动。战后,他成长为法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与让-保罗·萨特、西蒙娜·波伏瓦保持着密切思想联系,亦与吉尔·德勒兹等哲学家有过深入交流,并长期担任文化杂志《现代》(Les Temps Modernes)主编。尤其值得铭记的是1958年,朗兹曼作为代表团成员访问朝鲜与新中国,在北京用五小时与陈毅元帅进行深度访谈。

1973年,克洛德·朗兹曼历经艰辛完成自己执导的首部纪录片《以色列,为什么》(Pourquoi Israël),该片成功入围当年纽约国际电影节。在此之后,他开始筹备更具野心的《浩劫》项目,其创作《浩籍》的全过程与独特手法至今仍被视为一部传奇之作。

在纪录片《浩劫》问世前,阿伦·雷乃的《夜与雾》(1956)已确立其在大屠杀记录领域的经典地位。这部作品通过历史影像和图片呈现集中营的残酷现实,但朗兹曼选择摒弃这种形式,他认为这不仅是艺术手法的差异,更体现了对大屠杀记忆的不同态度。在多次访谈中,他多次强调:"关于大屠杀的影片只能是对当下记忆状态的探索。"因此,他坚持用摄影机记录幸存者的生命状态与口述历史。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歇尔·付东曾对朗兹曼进行深度访谈,探讨《浩劫》的创作理念。尽管该片体量宏大,但制作团队规模极小,设备也相对简陋,常仅依赖一台16mm摄影机完成拍摄。影片中穿插大量证人证词,但这些访谈内容并非简单拼贴,而是被精心编排为多声部的"交响乐"结构。朗兹曼认为,这种叙事方式使"死亡"主题得到层层递进的展现:从第一部分展现犹太人被运送至集中营的等待死亡状态,到第二部分直面毒气室等死亡场景的具象呈现。

为完成这部作品,郎兹曼跨越全球搜集素材,采访了大屠杀幸存者、纳粹战犯及集中营附近居民。他认为幸存者是无数亡魂的发声载体,但在采访过程中常遭遇阻力——部分幸存者不愿触碰痛苦记忆,许多纳粹分子也拒绝现身。为此,朗兹曼采取多种手段获取影像:伪装身份、支付报酬,甚至在未获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偷拍。

他曾试图接触海因茨·舒伯特,这位曾领导纳粹"特别行动队"的刽子手。在一次采访中,舒伯特的家人暴力抢夺其隐藏摄影机,并对他实施殴打。最终《浩劫》未收录任何"特别行动队"成员的画面,这成为朗兹曼始终难以释怀的缺憾。

克洛德·朗兹曼的纪录片《浩劫》之所以能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不仅源于其收录的真实影像与幸存者证词,更得益于导演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通过精心捕捉受访者面部特写,朗兹曼凸显了该片作为影像记录的独特价值。波伏瓦曾指出,在这部作品中,人物凝视往往超越语言表达,以无声的力量传递着更深层的历史记忆与人性震撼。

《浩劫》通过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引导观众沉浸式地感受与体验大屠杀的历史现场。导演朗兹曼团队在纽约采访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鲁道夫·威尔巴,当其讲述犹太人乘坐火车被送往集中营的场景时,画面同步呈现了铁轨延伸的影像,镜头缓缓沿铁轨推进,将观众带入犹太人被押送至集中营的绝望情境中。影片的开场设计尤为突出,导演邀请曾被纳粹强令乘船沿河演唱波兰民歌的幸存者西蒙·斯雷尼,在特拉维夫的家中重现这一历史片段。这种通过幸存者亲身演绎重建历史场景的方式,彰显了《浩劫》作为纪录片的创新性——创作者以艺术化的编排手段实现对历史真实性的再现与重构。朗兹蔓强调,斯雷尼不会再次登船,导演的职责是通过创作赋予历史新的现实维度。

长期以来,“真实性”被视为纪录片的核心准则,而克洛德·朗兹曼在《浩劫》中开创的“搬演”与“介入”手法,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这种突破性实践使《浩劫》成为“新纪录电影”流派的标志性作品,引发学界对其历史叙事方式的深入探讨。继《浩劫》之后,朗兹曼持续创作了《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点》(Sobibór, 14 octobre 1943, 16 heures, 2001)与《四姐妹》(Les quatre soeurs, 2017)等极具影响力的影像作品。其创作理念对当代电影界产生深远辐射,法国电影导演阿尔诺·德帕拉欣(Arnaud Desplechin)便深受其启发。在《哨兵》(La sentinelle, 1992)中,德帕拉欣以“富有洞察力的创作”延续了朗兹曼对历史记忆的探索。2018年,德帕拉欣在悼念朗兹曼的追思会上曾感慨:“他塑造了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而那部作品就叫做《浩劫》。”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