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大厂把顶流IP,交给一个中国导演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5更新:2025-09-01 19:50:16

张钢的办公室墙面布满《猫和老鼠:星盘奇缘》的分镜草图,30个工作站整齐排列着数十台电脑。在过去五年里,这些电脑的使用者们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从未拥有过完整的周末休息时间。随着电影正式上映,团队终于获得了久违的假期。在创作过程中,这些分镜稿曾让张钢经历诸多焦虑,甚至一度陷入项目搁浅的担忧,但最终它们都成为了华纳兄弟与中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猫和老鼠》系列动画电影《星盘奇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前,张钢自被誉为国内动画电影行业‘黄埔军校’的青青树动画离职,创立初心映画。公司成立次年便收到华纳兄弟关于制作《猫和老鼠》大电影的邀约。彼时国内尚未出现《哪吒》系列,动画电影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他看来,这既是拓展业务的战略机遇,更是向国际展示中国动画实力的舞台。‘过去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已趋于成熟,与我们合作的海外工作室都铆足劲希望让世界看到中国水平。’张钢表示。然而他与制片人杨劭靖并未预料到合作之路的艰难,国际头部公司的合作模式此前缺乏参考范例,甚至付款流程都需要反复摸索,更迭期间还遭遇了华纳兄弟组织架构调整等变故。直至今年8月2日影片上映,张钢数次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即便面对网络上的‘差评’也显得不那么在意。该网络用语多指向制作周期短、品质欠佳的影片,但张钢坦言自己从未休过周末,春节仍在持续赶工。尤其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带动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热度高涨的背景下,他与华纳兄弟均选择在暑期档推出影片,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尽管如此,赶工节奏的不仅是《星盘奇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浪浪山的小妖怪》及国产大IP续作《罗小黑战记2》同期登陆院线,导致主打‘少儿’与‘合家欢’定位的《星盘奇缘》在票房上稍显劣势。但张钢对作品仍充满期待,‘虽然存在观众质疑,但无人否定电影质量,若票房理想,后续作品或有望开启全球上映,甚至衍生续作。’五年间,初心映画团队规模从最初的30人扩张至近500人参与《星盘奇缘》项目,每位成员都怀揣在国际顶级IP上展现实力的愿景。从初稿被反复打回,到最终获得华纳兄弟美国团队对动画表演还原度的高度认可,这段历程的艰辛唯有张钢与团队深知。杨劭靖将合作过程定义为‘国产合拍动画电影从0到1的突破’,相较于票房数字,这一里程碑式的尝试或许更具行业价值。‘当下国产动画市场表现亮眼,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类似合拍片诞生,我们趟出的这条路径便具有示范意义。’杨劭靖说道。对于张钢而言,影片能够顺利上映即是成功。在创立初心映画前,张钢曾参与制作中国首部被公认为‘成功’的院线动画电影——《魁拔》系列,从2011年担任美术导演,至2014年出任总导演。尽管未能实现票房盈利,但该系列作为大银幕上首部面向青少年的‘热血’动画电影,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口碑评价。《魁拔》三部曲在豆瓣平台均获得8分以上评分。而在青青树动画时期,张钢首次参与了国内动画电影工业化流程管线的设计。他指出,此前中国动画师多承担为日本动漫公司绘制‘飞机稿’的工作——这一偏中后期的制作环节要求将画稿通过航空运输至国内,由画师在短时间完成制作后再寄回日本。

张钢表示,青青树动画通过深入研究日本动画技术,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建立。当时公司拥有160多名员工,为确保角色形象统一,他们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工业化流程,包括镜头透视数据、开角参数以及拍摄时的前景、后景与人物比例等,所有细节均经过精确计算后交付后期制作。

在《魁拔》系列的创作过程中,张钢提到每一部作品都面临独特的挑战:第一部《魁拔1》开创性地尝试写实风格动画电影,团队需要从零学习所有技术;第二部《魁拔2》则遭遇2D转三维的转型困难,尽管国内仅有一人具备《狮子王》项目经验,但因成本考量,最终仍由青青树自主完成;第三部《魁拔3》要求在有限预算内打造“特效大片”。张钢坦言,从入行初期便不断解决各类技术难题,这些实践不仅为动画电影市场注入新活力,也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包括《长安三万里》导演邹靖、《大鱼海棠》副导演裴斐以及《姜子牙》导演李炜等。

然而,《魁拔》系列最终因市场反响不佳而断档。2017年联合创始人武寒青因资金问题积劳成疾离世,后续影片被迫无限期延期。这一事件对张钢触动深远,他回忆称《魁拔1》投入3000万元,仅回收300万元票房,导演王川甚至抵押房产筹款,但对制作成本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次年,张钢选择独立创业,初心映画承接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是与导演杨凡合作改编其短篇小说集《继园台7号》。

该影片邀请张艾嘉、蒋雯丽、吴彦祖等明星参与配音,并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这一国际认可为张钢后续与华纳兄弟的合作奠定基础。2019年,他因其他项目接触华纳兄弟,得知《猫和老鼠》大电影计划。华纳希望借此IP85周年契机,让经典形象在新一代观众中延续,并拓展中国市场。因此在国内开展“海选”,这对成立仅一年的初心映画而言是难得的机遇。

张钢与杨劭靖共同策划了将“猫和老鼠”融入中国神话体系的创意,设计出“屋脊兽”这一角色,并通过穿越叙事将原作形象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这一概念迅速获得华纳关注,甚至引发总部高层亲自审片。然而,实现“像”这一基本诉求远比想象中复杂。杨劭靖指出,动画团队需确保角色在不同视角下均符合原作风格,这要求从建模到后期反复调整。

项目进行至半年时,团队曾提交一稿因“不像”被退回。面对美式动画特有的夸张动作设计,尤其是《猫和老鼠》中大量挤压拉伸画面,国内团队在技术积累和制作流程上均面临空白。张钢坦言,整个项目耗费约10万张手绘稿,团队经历多次技术磨合与修改,这一过程成本高昂。杨劭靖补充称,美国动画行业已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而国内尚缺乏此类专业团队,需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的制作体系。

在项目初期,张钢团队投入大量精力钻研如何使三维角色更贴合原作设定,并力求动画风格具象化呈现。为此,他们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C字曲线模型”,涵盖手部与躯干的形变比例、头部运动轨迹等多维度参数。这套技术体系甚至影响到电脑特效师的日常工作,团队成员需同步练习手绘技巧,以确保视觉效果的精准度。为统一艺术标准,张钢制定了严格的沟通机制,要求自己在24小时内完成对合作工作室的邮件回复,并提供具有可执行性的专业建议。这种对“真实感”的执着不仅体现在角色塑造层面,更延伸至表演呈现领域。他深度解析2023年《超级马利欧兄弟》大电影的视觉语言,逐帧研究色彩搭配与场景构建,特别强调“避免单一黑色场景”的创作原则。这一追求与杨劭靖的制片思维产生激烈碰撞,两人常因创意与成本的平衡问题展开辩论。杨劭靖透露:“导演追求艺术表现力,而我要考虑投资回报率,这种矛盾可能是所有影视项目共同面临的难题。”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团队在技术攻坚方面已形成共识,真正考验仍来自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外部因素。据杨劭靖透露,前三年团队主要精力消耗在剧本打磨阶段,看似进展缓慢,实则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创作工作。

动画电影领域的中美合拍模式并非毫无先例。2019年国庆档期,东方梦工厂首部原创动画电影《雪人奇缘》正式登陆中国院线。作为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美国梦工厂联合创立的合资公司,东方梦工厂拥有顶尖的资源储备,其制作团队以海外力量为主导。即便如此,该片仍历经7年制作周期。当时制片人苏珊妮·波尔基(Suzanne Buirgy)在采访中坦言,中美合拍项目的最大挑战在于"沟通成本",即便通过时差协调持续沟通,但双方仍需投入大量精力确保特效制作符合预期。

杨劭靖对此深有体会,他指出:时区差异与节假日安排等因素,使得合拍电影的沟通成本显著高于纯国产动画项目。而《雪人奇缘》的协调难度更甚于时差,因涉及中美双团队联动,项目进度受双方协作影响。往往需要等待数月才能获得剧本分镜的反馈,这对创意执行构成严峻考验。据媒体报道,华纳兄弟在2023年9月完成亚太区组织架构调整后,中国区的院线发行与营销工作由美国总部直接统筹,沟通效率显著提升。张钢透露,美国团队成员开始使用微信进行日常联络,信息响应速度提升至24小时内。

2023年底,项目进入中期制作阶段,上映时间的紧迫性迫使工作节奏加快。杨劭靖虽有迪士尼工作经验,但坦言首次参与跨国合作时低估了实际难度。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复杂的付款流程,由于华纳兄弟在全球市场设有多个分支机构,每次对接需与不同财务公司合作,付款地址频繁变更。为此,团队需提前准备大量合规文件,向相关部门说明流程细节,这在国内合作中并不常见。

美国公司的评估体系也与国内存在差异。据杨劭靖透露,国内动画制作通常仅以财务数据为评估维度,而中美合拍则需要综合考量财务数据、人员配置、制作周期等多个指标。在制作过程中,需按阶段提交详细进度报告,包括各节点的产出内容与预算执行情况。这种多维度的评估机制显著增加了工作量。不过张钢与杨劭靖均认可华纳兄弟的契约精神,"从项目启动至今遇到诸多变数,华纳兄弟始终未中途退出。影片能如期上映已是最大成功"。

谈及未来发展,两人对此次"从0到1"的尝试保持信心。张钢认为,尽管公司因此错失了过去五年的部分商业机会,但与华纳兄弟合作《猫和老鼠》的这段经历将在国际市场上产生深远影响。杨劭靖则指出,当前中国动画市场正处于繁荣期,投资方众多,中美合拍模式应当成为重要选项。"《雪人奇缘》证明了原版美式IP可以由中方团队创作本土故事。过去十年我们已培养出大量优质人才,现在正是推进此类项目的最佳时机。我们可能是先行者,但未来必然有更多类似合作"。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