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成龙靠AI换脸重返27岁当小伙子,这部电影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诈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78更新:2025-09-04 23:00:38

7月10日,电影《传说》宣布提前上映,该片由成龙、张艺興、娜扎、李治廷等主演。

图片

《传说》作为19年前经典之作《神话》的续集,由功夫巨星成龙与导演唐季礼再度携手打造。影片汇聚了多位流量明星,形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无疑将为观众带来更高的观影期待。

图片

然而,《传说》在首日票房仅收获666.9万元,远低于预期的1亿元。网友纷纷表示,该片似乎在无声无息中遭遇票房失利,甚至未能掀起任何热搜话题。

图片

电影《传说》以《神话》的姊妹篇为卖点推出,却在上映后遭遇口碑崩盘,被观众贴上“诈骗电影”的标签,令期待情怀共鸣的观众倍感失望,甚至被部分影迷评为“2024年度最差作品”。影片不仅在特效呈现上备受批评,更因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和明显的网大制作痕迹引发争议,整体质感与观众预期形成强烈反差。

图片

影片开场的花丛起舞场景引发热议,有网友调侃称其呈现出强烈的网大质感。制作团队或许意图通过重度磨皮处理增强成龙AI换脸的自然度,却导致眼神失焦、实景拍摄原有的细腻质感被削弱,仿佛强行移植了2D网游画面。片中"老鹰"、"马踢人"等特效被指如同五毛钱特效般粗糙,悬浮效果与亿元投资的制作规模形成鲜明对比,后期处理反而让大银幕的沉浸体验大打折扣。

作为影视剧核心的剧情部分,《传说》却饱受诟病。影片存在主线叙事与支线情节脱节的问题,剧情推进常采用生硬转折。例如编剧为制造戏剧冲突,刻意设计成龙与张艺兴在梦中分别见到同一女子的场景,却让角色陷入"无法确认是否同一个人"的逻辑迷宫。部分情节被指陈词滥调,如古力娜扎对中毒的赵战说出"我帮你把毒吸出来"的台词,这种古偶剧般的桥段在2024年显得异常突兀。更有情节出现断层,重要转折缺乏铺垫,让观众陷入理解困境。

角色塑造方面,影片展现出明显的割裂感。演员们仿佛各自表演独立剧情,对话时常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错位,如"这个应该是青铜神树"、"黄金树有何作用"等提问引发困惑。人物登场与退场缺乏合理铺垫,如同走马观花般突兀。更令人遗憾的是,反派人物被塑造为毫无威胁的"弱智"形象,却强行安排死亡结局,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体叙事显得荒诞可笑。

图片

编剧在创作中将反派塑造为极易被消灭的对手,影片中反派的死亡方式却以荒诞的自残结局收场。观众在观影后感到困惑不已,质疑这种离奇情节是否符合亿元级制作的水准。影片虽引入AI技术作为亮点,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因过度依赖特效导致情感表达失真,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出戏感。特别在成龙的特写镜头中,面部微表情的处理显得过于刻意,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喜剧氛围,削弱了角色的立体感。

图片

多位观众指出,影片中张艺兴饰演的华峻在死亡场景中,成龙饰演的赵战本应表现出深切悲痛,但AI生成的面部表情却呈现出不协调的嬉笑状态,令观众感到不适。更令人质疑的是,电影中"AI成龙"的戏份比重超过真人出演,引发观众对影片诚意的广泛讨论。这种通过AI技术重塑成龙年轻形象的尝试,反而被批评为喧宾夺主的过度加工。

影片曾着重宣传在新疆昭苏草原实景拍摄的壮观场面,包括千军万马奔腾的宏大战争场景。但观众对动作戏的呈现效果表示失望,认为宣传与实际存在明显落差。

图片

当电影预告片发布之际,古力娜扎饰演的匈奴公主梦云飞天剑舞与骑马射箭的精彩画面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其精湛技艺令观众震撼不已。

图片

观众普遍期待一场令人震撼的动作电影,然而影片中的马战戏份却被简化为双方象征性交手后迅速决斗,甚至多处场景呈现出模板化的重复性。这种对实景打斗场景的轻描淡写处理,令观众感到失望,直言动作场面被认为是对传统武术精神的背离,称其为"对成龙时代与龙虎武师的不敬"。

图片

成龙主演的电影《传说》因采用AI换脸技术引发热议,该技术被指成为影片的致命缺陷。部分观众戏称,若此类技术普及,即便208们年事已高也无需担忧就业问题,毕竟可以通过AI技术"坐享其成"。这种调侃折射出公众对影视行业技术滥用的担忧与讽刺。

图片

在《传说》的拍摄过程中,剧组分别采用了传统实景拍摄与人工智能面部替换两种技术手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龙饰演的古代将领赵战角色通过AI技术进行了面部重塑,使其呈现出27岁的年轻形象,这一创新手法也成为影片宣传的重要卖点之一。然而在影片上映后,有影迷发现经过AI处理的成龙面部与演员郑业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图片

影片中近景呈现的是成龙本人,而远景部分则由演员郑业成担任替身工作,实际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成龙的脸部特征叠加在郑业成的替身身上。这种处理方式导致观众在观看时出现困惑,画面中频繁出现成龙与郑业成的面部切换,难以分辨主次。更令人不解的是,郑业成在《传说》中还饰演了多个路人甲角色,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让部分观众感到不知所措。此外,片方未明确告知观众AI成像技术实际使用了替身演员,引发争议。许多观众对郑业成的贡献表示惋惜,认为其付出与获得的曝光度不匹配,对演员产生了同情。

图片

部分网友指出,这种合作模式体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郑业成此次获得出演成龙作品的机会,其本人对此应感到十分欣慰。

图片

这一情况引发了一些观众的思考:为何不直接让郑业成出演年轻时期的成龙?显然,使用“27岁的成龙”这一设定相较于直接启用郑业成更具吸引力。争议出现后,有网友进一步对比了28岁成龙与AI生成的27岁成龙形象,发现两者在五官细节上仍存几分相似之处。

图片

关于《传说》电影的真实性,目前仍无明确结论。有观点指出,06剧组在宣传中宣称将新技术融入电影制作,实则通过换脸与替身手法达到效果,被质疑为“作弊”行为。该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让成龙本人陷入舆论风波,遭到观众对过度依赖替身技术的批评。

图片

近日有网络评论指出,成龙在《传说》中采用的AI换脸技术引发了对影视表演伦理的讨论,部分网友戏称此举开创了"影星虚拟形象表演"的新模式。这种技术手段让演员通过数字分身完成角色演绎,虽然降低了拍摄成本,但也引发行业担忧:当明星凭借高片酬享受特殊待遇时,若能轻易借助技术完成表演,或将导致影视创作中真实演技与资本投入的失衡,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图片

制片方对观众的观影体验视而不见,竟将‘AI成龙’作为吸引眼球的营销噱头,最终引发的争议与口碑下滑将由他们自行承担。

图片

资本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削弱电影的艺术价值,导致作品的质感与感染力逐渐消退,同时引发对演员职业操守的广泛质疑。观众终将直面时光的流逝,而年龄绝非可以逃避责任的借口。此次事件促使整个电影行业反思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边界,亟需在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之间建立更合理的平衡机制。面对07年票房连遭重创的现实,单纯依靠情怀营销和明星效应的策略已难以为继,观众对影片质量的期待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图片

如今,重生、穿越及平行时空等题材早已屡见不鲜,若试图重拍二十年前的经典作品,往往难以避免陷入尴尬境地,原本的情怀反成笑柄。成龙凭借卓越的电影成就,成为首位斩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演员。然而近年来,观众普遍注意到其作品在口碑与票房方面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图片

《龙马精神》凭借诚意满满的表现,最终斩获2.1亿票房;而20年前上映的《急先锋》仅取得3亿票房;与好莱坞合作的《龙牌之谜》则仅收获2000多万元;春节档期的《神探蒲松龄》票房表现低迷,仅达1.6亿;即便是2017年口碑尚可的《英伦对决》,票房也仅有5.39亿。

图片

自2016年起,成龙主演的影片平均分维持在4.5分左右,有影迷分析称《传说》上映后评分或许会进一步下滑。这种现象引发外界对其选角标准的质疑:成龙是否正在不断接演质量欠佳的作品?昔日纵横影坛的成龙,如今在票房号召力方面难免令人感叹,其巅峰时期的影响力与当下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数据无情,真相自现。成龙近年推出的部分作品已逐渐损耗其市场影响力,昔日的票房号召力与口碑正在消退。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创作风格也被认为缺乏时代感,甚至尝试借助AI技术重现昔日风采,却引发了网友对“自恋”行为的批评,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

图片

年长演员们仍保持着不服老的精神,然而网友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年龄到了应当退休便退休,面对岁月流逝终需低头。70岁的“武打明星”成龙依然坚持使用AI技术与替身演员,引发观众对其职业生涯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其拼搏精神的不屑,也有对其身体状况的担忧。随着票房持续下滑,人们不禁担心这位老将若继续拍戏是否会影响到晚年事业的声誉。

图片

关于成龙持续投身影视创作的原因,外界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2017年《功夫瑜伽》17亿的票房让他尝到了商业成功的滋味;有人指出他享受片场氛围,对创作本身抱有执着;还有观点认为成家班的团队需求使他不得不维持拍摄节奏。尽管面临多重因素的制约,成龙仍坚守在中国电影的舞台上,但随着观众群体不断更迭,市场似乎正在重新评估这位70岁动作明星的定位。

图片

曾以为《神话》的续作将延续前作的恢弘气势,未曾想却令人失望至极。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叙事结构,都弥漫着一股陈旧气息,剧本编排仍沿袭着十多年前的老套模式,仿佛在向中国电影市场传递一个信号:成龙的创作已逐渐失去活力。

图片

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却难掩成龙近年作品的式微之势。这位功夫巨星的演艺生涯早已被视作传奇,但执着于打造"传说"的标签,反而让其巅峰时刻渐行渐远。当银发飘飘的成龙再次踏上拳脚江湖,观众的掌声却难掩争议之声。有评论认为,其电影艺术正在经历持续下滑,纵使过往成就令人振奋,时代终究要求新的突破。而最新上映的《传说》,似乎正将这位永不磨灭的影坛符号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